亲子家庭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亲子家庭 > 孩子太过敏感,太在意别人看法,该如何正确引导?   亲子家庭

孩子太过敏感,太在意别人看法,该如何正确引导?

来源:红树林首席督导心理咨询师    作者:尤红    发布时间:2023-02-01    阅读数:468

来心理咨询的青少年,为这样的标签而自卑。

是的,这些青少年的确比别人敏感、想得多,被认为是缺点,是脆弱,青少年会感觉到委屈、羞耻、愤怒、自责、无助,这些感觉如果从小持续存在,对身心健康是极大的消耗。

01

到了青少年时期,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应对青春期的高速发展,但因为从小心理资源的慢性消耗,以至于无法正常应对学业、人际关系。

他们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医学症状,被诊断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

服药后又出现各种各样的身心反应,如嗜睡、胃疼、感觉灵魂抽离了自己的身体,变成了稻草人等,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感觉到生活没有了意义,自杀的念头反倒变得强烈。

一个被诊断为强迫症的青少年来访者,反复跟我提到高敏感人群,我也才关注并意识到因为心理障碍来咨询的青少年,服药效果不好,能够从心理咨询中受益良多,也许与高敏感特质相关。

近年来我阅读了有关高敏感特质人群的研究文章和书籍,仔细回顾了多年来被诊断为心理障碍,不愿意服药,愿意持续稳定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很大一部分具备高敏感特质。

他们被他人误解,对自己感觉困惑,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反复探讨自己、确认自己,最终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与他人和解。

高敏感特质( Highly Sensitive Person)这个概念,是1996年由美国心理学家伊莱恩·N.阿伦博士在她的著作《天生敏感》提出来的。

阿伦博士本人就是一个对细微的刺激也会做出反应的人,是一个超级敏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她经常因为自己的敏感遇到烦恼和痛苦。

她通过研究得知,无论是哪一种社会、哪一个年龄段、哪种性别,高敏感人群总会占总人口的15%—20%,高敏感是天生具有的特性,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

02

高敏感的人因为身心的高度敏感性,容易受到创伤,负面情绪容易在内心慢慢积累,感受到精神上的痛苦。

高敏感特质的青少年从小就对自己感到困惑,对自己的敏感不理解,“我究竟为什么这么容易受伤、活得这么痛苦呢?”,认为自己“脆弱”和“不努力”而责怪自己,憎恨自己。

青少年身边的人包括父母,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高敏感特质,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利用敏感的气质攻击孩子,“你怎么这么敏感!”、“这么一点小事你就哭哭啼啼,太没用了!”。

敏感的孩子听到这样的指责,感觉内疚,更加憎恨自己。特别是具有高敏感特质的男孩子,因为不符合社会对男孩子的预期,处境更加尴尬和困难。

这些孩子到了青春期,“你太差劲了”、“你不行”、“你是个累赘”的想法,会深深扎根在青少年的脑海中困扰着他们。

03

一个诊断为抑郁症的青少年,从小被认为娇气,很敏感、经常焦虑、情绪不稳定,直到初中无法上学,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治疗,服用任何药物,在药物起效前,她的身体首先承受不了,少量的药物就会引起她极大的身体不适。

父母经常说是因为对她太好了,把她惯坏了,听到这样的话,她感到很委屈。其实心理咨询最初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并且做了很多精神分析式诠释,这些诠释显然对她没有任何帮助。

感谢她对心理咨询的坚持,我对她越了解,越能理解她为活着本身,就比常人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她学习能力很强,有理想,高度敏感消耗了她太多的能量。

直到我推荐她看了《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这本书,她感觉如释重负,不是她太娇气,而是天生的神经气质类型决定了她身心的过度敏感。

现在她能够接纳自己身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合理安排自己与他人、与环境接触的方式,减少自己受到过度刺激而造成的身心消耗。

其实人有天生的神经气质特点,高敏感特质的人天生就是胆小的、容易害羞的、内向的、消极的、喜欢独处的,并不是因为性格问题,只是与社会赞许的勇敢、外向、乐观的特质不一致,不能承受太多的刺激,不容易感融入到人群中,不被他人接纳,从而陷入自卑自恨中。

我有一个被诊断为惊恐障碍的青少年来访者,情绪起伏不定,也许刚刚还在尽情享受聚会,下一秒就想要逃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刚刚还跟同学聊得很欢,突然间就连说一句完整话的能力都没有了。

她为此很苦恼,感觉很扫兴,经常硬撑住,反复出现焦虑发作,诊断为惊恐障碍。

心理咨询初期,我从心理动力层面评估为边缘性人格组织,心理咨询师都知道,跟边缘人格水平的来访者工作是特别艰难的。

但我跟这个来访者工作,感受到她对我有很强的共情能力,遵守咨询设置,从不迟到,很少更改咨询时间,跟我的关系很稳定,自我探索的意愿很强烈,我感觉到对她的初期评估是对她是极大的误解,就像她身边人误解她一样。

04

身为心理咨询师的我,虽然对高敏感特质有理论上的知识,但不管在我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我的咨询工作中,基于我个人的人格特点、人生经验、受训背景,对高敏感特质不敏感,也会用审视的眼光看待高敏感特质的人,缺乏对他们内心真正的理解,通常用理论假设他们的困难,并解释他们的问题。

当我跟越来越多的来访者进行深入的内心探讨,我才真正放下假设和解释,真正跟青少年的内心在一起,去倾听、尊重、接纳、理解高敏感青少年作为一类独特人的存在。

因为是人群中的少数,他们自我怀疑、被人误解、被人攻击,我理解他们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艰难,经常为他们的痛苦而难过,为他们的坚韧而感动。

感谢这些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给我机会让我能够持续足够长的时间 ,了解这些高敏感特质的青少年内心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共同努力获得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欣赏,把对自身灵敏感觉的困惑渐渐转化为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的因素。

05

高敏感人群有一种特殊的大脑功能,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和处理内部与外部的信息,并拥有更强大的洞察力与觉察能力。

高敏感青少年有一些独特的能力,当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不自知也不被他人所知时,也让他们因此面临更多的困难。

 超强的共情能力

特长擅长捕捉别人的负面情绪,并且能够帮助别人调节情绪,同时也会陷入别人的情绪中。

并且对这种负面情绪有无限夸大的负面想象:对方是不是不喜欢自己,自己是不是说错话了,自己应该怎么说,怎么做才能处理好关系,似乎别人的情绪都跟自己有关。

经常想着要怎样放弃自己的需求才能让对方舒服,小心翼翼地为他人付出,生怕给得不够多令对方感到不满意,思考要变成怎么样的人才能满足对方,同时对自己的表现很厌恶。

有个青少年说他在关系中总是“舔狗”,得不到尊重。他害怕情感侵入而不愿意与他人靠近,跟他人靠近,害怕被评价、被嘲笑、被鄙视。

这些情绪是非常折磨人的,是难以忍受的,他最终害怕回到学校,他说待在学校像经历心理酷刑一样,感觉像有刺猬在心脏上滚动,只是听他谈到这种感觉,我的心脏就感受到难以承受的疼痛。

其实有些厌学的孩子讨厌的不是学习,而是无法和同学建立健全的关系而备受折磨。


 认知能力的超越

高敏感人群心思缜密,情感细腻,对事物的观察要比其他人细腻,所以他们对事物的判断有更高的准确性。

对于某些事情的发展,高敏感青少年甚至可以说高瞻远瞩的能力,我经常为青少年超强的认知能力而惊叹。

我的一个初中生来访者,因为反复自残,情绪波动大,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谈到对情感关系的理解,他认为分五个层次:好感、仰慕、暧昧、恋爱、爱情。

他仔细分析了每一种感觉的情感特点,通常会产生的误解而造成的情感折磨,真正的爱情是相互支持并肩向前走的,既有为关系共同努力有时要做妥协的部分,也有各自独立的物理和心理空间。

他对感情的认知让我感觉很震惊,像一个情感研究专家。我问他怎么对感情会有这么细致深入的认知,他说就是这样从脑子里冒出来的。他的数学和物理很好,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我有一个高中来访者,被同学孤立排斥,被父母责骂,他感觉活着太痛苦了,做好了自杀的准备,写好遗书被同学发现了。

他说感觉学业太简单了,感觉无聊,自学了大学的微分和编程语言,也感觉很简单,但是自己考试总不能进行前三名。

我内心评估他的困难可能是他的自大,是自恋性人格组织。见了他的父母,父母说:孩子从小很聪明,但学习不努力,所以在家会批评他。另外他性格很敏感,像个女孩子一样,我们也会批评他。可能是傲气吧,同学关系不太好,没有朋友。

父母尊重孩子的天赋,支持他,帮助他面对同学关系,这个孩子也考上了顶尖的学校。


 感官的高敏感性

与人交往时常会陷入这样思绪困境:“他/她刚刚的表情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啊?”、“他/她的手势是不是在说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啊”、“我是不是让别人不开心了?”.......

这些念头和想法总是很轻易地影响高敏感青少年的情绪,由此而形成过度的警惕心,让青少年的精神被严重内耗,时常感到沮丧且疲惫不堪。

我有一个青少年来访者,她似乎有个雷达,探测别人的需求,并且想方设法去满足别人,TA说:我就是要帮助同学,为其他同学做点儿,我活着不是为了我自己。

我说:我感觉你好像是救世主一样。

TA说:对,我就是要做救世主!我不想让别人对我不满意!日积月累,自己精疲力尽,什么都不想做,失去了满足同学的能力,陷入焦虑抑郁,无法上学。

他曾经因为不愿意与人交往,害怕上学,医院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心理咨询过程中他意识到,会把每一种感觉、每一句话以及身边人脸上的每一个表情的变化都跟自己扯上关系,感觉很累。

一个自己不满意的表达会持续影响他,让他感到非常烦恼,并且很容易觉得自己“被针对”了,从而对他人产生怨恨的心理。

现在他说“我为什么要把我自己当成一份考卷,让别人去测试打分呢?我就是我,我人生的试卷我自己做,多少分无所谓,尽力就好,无需害怕别人说三道四”。


 重视精神层面的探索

高敏感青少年拥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很早就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不要想太多”、“不要把事情想得这么复杂……”,这些话高敏感青少年肯定都经常听说过。

其实高敏感青少年会觉得自己有问题,总是过度思考。其实深入思考想得很全面,很缜密,是有远见的人,是优点而不是缺点。

我有一个诊断为强迫症的青少年来访者,表现为强迫性思维,她不能控制脑海中的想法什么时候会出现,想摆脱这些想法。

心理咨询一段时间后,他尝试把想法一个一个记录下来,不管是什么想法出现,甚至看上去多么没有意义或者无关紧要的内容,不追求逻辑顺序,随时记录,每天找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做整理,对于被记录整理的内容,让我们感觉很惊讶,这些内容形成了完整的小说体系。

我们了解了她的大脑中到底有什么,不断地要冲出来,通过梳理大脑可以获得新的内部空间,在这里可以有意识地安置新的思维,储存新的体验。她的网文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也收获了众多的粉丝。

青少年高敏感不是一种疾病或状态,高敏感不等于脆弱,不是一种缺陷,更不需要被纠正,而是需要被允许、被理解、被尊重。

其实高敏感是一项与生俱来的天赋,因为人们对高敏感特质的不理解,早期有消极的体验,容易在青少年时期产生心理问题;在积极环境成长的高敏感个体,智力和敏感性和谐地融入人格中,往往比其他人在学业和工作成就等表现上更加优秀。

06

如何保护高敏感青少年的天赋,是父母需要意识到并付诸努力的。

a. 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心理环境

更健康的家庭环境,也意味着孩子释放先天倾向的可能性越高,发展心理学中兰花和蒲公英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同人的敏感性:

有的孩子像娇贵的兰花,对环境非常敏感,适合在温室培育;而有的孩子则像坚韧的蒲公英,不太受环境影响。

父母要允许并支持孩子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让他们的天赋可以自然地生长。

有时,孩子们需要的是父母站在他的身后,支持他们一把;有时,孩子们需要的则是父母站在他们的前面,指一条路。当然做到这一点儿并不容易,毕竟大多数父母和孩子都被氛围裹挟着,不得不卷。


b. 尽自己所能让孩子生活轻松

高智力和超强敏感性,更需要父母用心呵护,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

“牵着孩子的手”,成为孩子的向导,充分了解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真正理解孩子真正的样子,接受孩子的特殊性,需要父母认真倾听孩子,积极的尝试,不断调整。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自己有本能的自动化观察理解他人的方式,父母需要努力调整,不要“推”孩子,不要施加压力,因为孩子给自己的压力已经够大了。

让孩子能够以最贴近自己体验的方式成长,同时不断调整自己对环境的适应,好好活着就是最核心的目标,把以“尊重自己的感受”作为好好活着的指南。

“你不要想太多” ,对于一个高度敏感的青少年来说是无效安慰,反倒感觉到压力和自责;“你需要钝感力”更是对高敏感青少年的否定和拒绝,让他们感受到挫败。


c. 保护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边界

高敏感孩子大脑运行首先靠的是情绪和感受,更容易因为情感环境的杂乱而痛苦,情绪稳定才能保有自己的理性,在理性的时候才能更好地使用自己的智力学习知识, 天赋潜力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

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保护青少年免受过度的刺激,比如参与非必要的聚会等。

有时青少年会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忘记了周围的其它人和事,甚至包括自己的生理需求,如吃喝睡觉等,一旦沉浸到自己的任务中,任何事情都无法让他停止,直到身心耗尽。

有个青少年告诉我,感觉自己“好像死了一样”,任何事情都无法让他动起来,对自己失望,感觉自己无能,坚信自己一无是处,陷入抑郁。所以当孩子过于沉浸于某一件事时,父母要帮助孩子维护自己的身心边界,不要过度消耗。

帮助孩子创造自己的心理空间,给青少年一个独立不被打扰的空间,保护孩子的能量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孩子爱助人虽是好事情,但也要疼爱自己,避免负能量过多的打击,学会去避开那些倾倒情绪垃圾的人。

帮助青少年在独处和与人打交道间把握好平衡是非常重要,避免感情超载,尊重自己的状态,学会取消某些安排和计划。


d. 父母要承受孩子对自己的抱怨

高度敏感者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童年期紧张关系的影响,其他人可能会一早忘记童年期的经历,但是高敏感的青少年却能牢牢记住,并且反复指责父母过去对自己的伤害,父母要耐受这些指责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消耗巨大的心理能量和情绪资源。

父母要用心找到补给心理能量的方式,比如保有自己的工作和兴趣、有自己的朋友圈、适合自己的运动和娱乐、为自己找一个心理咨询师等,保证自己能够持续帮助孩子,毕竟高敏感特质不是容易改变的。

许多高敏感青少年从小就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在还不了解青少年高度敏感性时,给他一个诊断结果,给他们贴上抑郁双相等心理障碍的标签,这无疑给青少年增加了新的心理创伤

对高敏感不了解而感受到焦虑抑郁的青少年,药物治疗会抑制认知能力和感受性,反倒让青少年更加难以承受。

当然分清高敏感和心理障碍的表现差异是很重要的!是高敏感或抑郁症,需要父母擦亮眼睛,用心观察我们的孩子,高敏感需要被呵护,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

不管是敏感特质或心理障碍,对发展中的青少年来说,心理的成长都是重中之重!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机构 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