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家庭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亲子家庭 > 这些年来,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否被过度夸大了?   亲子家庭

这些年来,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否被过度夸大了?

来源:红树林心理    作者:罗琪    发布时间:2023-06-24    阅读数:287

站在“原生家庭毁了我!”以及“父母都是为我好”之间。

想象一下这样的咨询的场景:

你作为来访者正在进行咨询,讨论早年的成长经历对成年之后个人处境的影响,突然想起母亲曾经因为一次考砸了的成绩责骂你的场景。

你的咨询师听到后,询问了具体事件发生的经过,然后说:“噢,听起来考砸了之后受到妈妈严厉责备,可能让原本就沮丧的心情更感到恐惧、悲伤了,也许你在那个时刻,更需要来自她的支持和鼓励。

咨询师的这句话听起来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觉得咨询师可能是在暗示:

“你的妈妈一向就是这么刻薄!我们来一起把所有不幸发生的责任都推到她头上吧!”

你可能会如此回应:

呃,我当时考那个成绩确实不好,我觉得她只是想帮助我,为我着急而已,我想我可能是属于高敏感特质的那一类人,多少有点小题大做了吧,现在回头想想,如果不是她一路严格要求我,我可能都没能力过上现在这样的生活。”

这段对话让你有熟悉的感觉吗?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这样的对话是很常见的,很多成年人来访者在谈到对父母的感觉,尤其是一些家庭关系互动中产生的负面情绪时,会优先采取一种“懂事孩子”为父母辩护的姿态,以避免“将自己的一切不幸归咎父母”的倾向。

我想澄清的一点是:

“将【一切】责任归咎于他人”,与探索、体验、确认自己内心受伤和痛苦的感觉,完全不是一回事。

前者的表达类似于:

“如果你不是这么糟糕的一个人,我现在肯定就好过多了!”(我的问题、全都是你造成的)

而后者的表达则是:

“当你批评和贬低我的时候,我感觉愤怒,因为在此刻我更需要理解和安慰”(你的行为对我造成了影响)

自恋水平高、入侵性和控制性强烈的父母,倾向于告诉孩子:

你的看法、你的感觉、你的需要、你的信念都是“错误的”、“不应该的”、“没有必要的”(而父母说的一切都是更好的、更对的、更应该的),然后父母怎么做都是“为你好”、“在帮你”、“因为爱你”,孩子表达超出预期的感觉和看法,父母会视为一种对“家长尊严”的冒犯或攻击。

饱受这样“教育”的孩子,在谈起父母时,可能会抽象地表达自己“挺好的、没什么感觉、一般吧、就正常”,或者再次在咨询师面前扮演“认同了父母的懂事孩子”,将父母传递给自己的这些观念,再次传递给咨询师,捍卫对父母的理想化认识。

“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的感觉”(我的感觉不重要,我的感觉是软弱的表现,我的感觉是错误的),做事缺乏主见和主动性(毕竟似乎一切都是为了别人的需要而做的),似乎不是在“压抑自己”就是在“压抑对于父母不好的感觉”。

实际上,在探索父母对自己影响的同时,可以既看到父母真实的样子(而非刻意美化过的版本),也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一些或许不太愉快的情绪,一些可能长期未被满足的需求,一些因为羞耻而隐藏的欲望......

在这个过程中,来访可能会在“都是我不好”以及“都是父母的错”这两种状态中反复横跳(这是必经的一个过程),直到达成某种整合的平衡。

当亲子关系中,孩子向父母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时候,自恋的父母大概会惯用一种“太敏感”的指责作为回应,这就好比在饭店吃饭食物中毒了,老板却指责你肠胃反应过度一样。

“我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我太软弱敏感了,我需要真正地成长”
“如果父母对我不满意,肯定是因为我哪里没有做好”

痛苦、烦恼、愤怒、悲伤,这些情绪和感受往往将我们导向内心最真实的部分,否认了感受,一定程度上就是否认了自我的存在。

在意识到父母的行为如何影响和塑造了我们性格的部分时,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责任:面对许多过去被习惯性否认的现实。

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会逐渐与内心的真实部分建立联系,寻回自我的感受能力,对自己的反应有更多的思考和更深的理解,获得更好地建立、维持关系的能力。

而这个过程有时也会带来痛苦,因为它需要释放多年以来被积攒在内心的感受和失去关系的恐惧,在这个过程中有咨询师稳定、适当地提供心理支持有一个可以说出“这让我很痛苦”、然后不会感到愧疚的安全环境,我们允许自己拥有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拥有我们,这段经历会很值得的。

文/(美)Hannah Alderete MA, LMHC

编译/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