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看电影《浪潮》:宗教与邪教、自卑与自恋、头上的星空vs心中的道德定律
纵观影片中“独裁实验”的演化历程——
先是老师文格尔制定规则:说话要站立,要服从纪律,团结互助;
再是由学生各自发挥想象:设立组织logo,统一服装,统一手势;
后是学生以团体之名演化:形成组织帮派,保护同类,排除异己;
最后上升为以正确之名,行不义之事,公然扰乱秩序,打架斗殴……
要探讨这样一个极端团体的演化,首先要区分一个宗教&邪教的区别:
宗教是什么?
首先它有教规、教义,有自己的精神领袖,有一群追随者的认同。
它是一个具有团体凝聚力和团体归属感的组织。
那宗教和邪教,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呢?
主要有三点:
是否强迫成员加入;
是否惩罚不服从的成员;
是否具有社会破坏性。
在《浪潮》前期,它有点类似于一个宗教组织:
允许学生自由加入&退出,没有控制性,也没有惩罚性。
但到了后期,它却逐渐演化成了一个邪教组织:
团体成员一致对抗外界,排除异己,公然破坏社会秩序。
这样一种团体组织的恶性演化,是如何形成的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它可追溯到个体的自卑与自恋。
在影片中,文格尔老师是自卑的。
与同校一名女老师交往,对方是正规的高文凭,而他只是成人自考文凭;
本来想上另一门《无政府主义》的课程,却被另一名资深老师捷足先登。
他迫切渴望获得外界的认可,赢回尊严。
因此,他很认真地筹备“独裁试验”,企图扳回一局。
他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并沾沾自喜地在女朋友面前炫耀自己多么受欢迎;
还组织学生集体在教室跺脚,故意干扰楼下《无政府主义》课程的教学。
可以说,“独裁实验”的成功,极大程度地满足了文格尔老师的自恋需求。
那什么样的学生,更容易被独裁实验所驯服呢?
答案:同样是内心自卑的学生。
比如马克。
他是一个孤儿,没有家人。
起初他是跟随女朋友卡罗报名了课程。
但到了后期,卡罗坚持自由意志,不愿服从课程中的一些去个人化的规则和安排(比如穿统一的服装)。
但马克却坚持服从组织安排,甚至不惜跟女友闹翻。
比如蒂姆。
他是一个性格孤僻、独来独往的懦弱之人。
曾经为了自保,不惜通过贩毒去讨好学校的小混混。
自从加入“独裁试验”以后,他变成了文格尔老师的忠诚粉丝。
主动为组织设立logo,成立网站,深夜爬到高层建筑去画上组织logo,甚至不惜拿枪威胁与组织对抗的人。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呀,很多自卑的人,在现实世界是没有自我、没有存在感的。
而归属到一个群体以后,他们的自我就会跟组织融为一体,形成团体认同感。
他把自己交给了组织,通过群体的力量去不断彰显自我,获得一种虚假自信。
但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变得分裂:
极度忠诚于组织,同时对组织以外的人,极度残酷。
他开始疏离家人,不惜深夜蹲在文格尔老师的门口,也不愿意回家。
当影片最后,文格尔老师宣布“独裁实验”结束的时候,他无法接受现实,失控之下,拿枪杀死了一名学生,而后饮弹自尽。
而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文格尔老师,最后被警察带走了……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段经典语录: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
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日新月异,不断增长,
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何谓头上的星空?
表面上,它是指我们头顶上闪光的地方。
比如星星、月亮、浩瀚宇宙,令我们产生视角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向往。
而更深入来讲,它象征着我们人性中向生、向善、向美的部分。
比如在一个组织团体里,崇高的理想、圣洁的教义和光明的未来。
何谓心中的道德定律?
它象征着我们心中的一杆秤,象征着很多原则性的东西。
更直白来讲,就是不能伤害别人,也不能伤害自己。
一个良性的宗教团体,它是需要为社会造福的,既助益于团体成员,也助益于整个社会。
而一个邪恶的宗教团体,它是存在伤害的,要么倡导成员剥削自己,要么暗示成员伤害异类。
这个时候,一个人心中的道德定律则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它能更精准地帮助你去识别,眼前这个团体组织,到底是良性的,还是邪恶的。
影片中马克的女朋友卡罗,就是一个心中具备道德定律的人。
她基于好奇选择了这门课程,但中途当她意识到实验里的某些教条,正在削弱她的自主意志的时候,她果断选择了退出。
而当她意识到实验正在将学生引向一个邪恶道路的时候,她主动找文格尔老师暂停试验。
遭到拒绝以后,她一个人将实验团体的恶性事件打印出来,分发给全校学生,作为警醒。
当整个独裁实验以“蒂姆自杀、文格尔老师被捕”宣告终结以后,她不计前嫌,主动跟男友马克言和。
由始至终,她没有被盲目地顺从团体,而是基于自己的理智判断和勇敢行动,成功地保全了自我,为社会及时止损。
这,就是心中的道德定律对一个人的终极保护。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深刻的电影,极具反思价值,愿它对你有价值。
文 /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tangel
上一篇: 第一次去心理咨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下一篇: 孩子交的朋友,我不喜欢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