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家庭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亲子家庭 > 孩子交的朋友,我不喜欢怎么办?   亲子家庭

孩子交的朋友,我不喜欢怎么办?

来源:红树林心理    作者:陈琼    发布时间:2023-07-15    阅读数:294

很多家长发现,在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孩子越来越多谈论自己的朋友。

慢慢地家长们就知道了孩子的朋友的很多事情,可能会发现一些不想要孩子接触的朋友。

友谊是青春期孩子的重要课题,那么朋友对于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呢?


01 满足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相较于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和老师的权威崇拜减弱了很多。

他们越来越渴望和朋友的相处,以及在同龄人团体中获得认可。

比如说孩子加入学校的艺术或者体育社团,并和社团的同学成为了好朋友。

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而结识,又因为相同的爱好取得的进步而得到肯定,也就更倾向于聚在一起玩。

除此之外呢,孩子会因为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比如喜欢漫画,喜欢逛博物馆,喜欢科幻小说,而经常一起分享共同的兴趣爱好。

在这样的交流和分享中,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属于同一个圈子里,且因为这个共同的兴趣爱好而逐渐分享更深入的话题,比如对同学的感受,对家庭的感受,自己的秘密等等。

分享的内容越多,他们就越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02 获得了接纳

有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人际关系,但在互联网中却能结交到好朋友,这个网络的朋友常常能给ta很多认可和接纳。

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格,不允许孩子说脏话,但孩子在朋友面前却能“对骂”,释放生活中的压力。

有的孩子在班级里给人的印象是乖巧的和积极向上的,而在某个朋友面前能无所顾忌的去表达自己的“丧”和“摆烂”,感觉到很轻松和自在。

而在父母那里ta知道父母或者大的环境是不会接受自己去“丧”和“摆烂”的。

因此,在孩子的朋友面前得到接纳后,孩子也更愿意和这样的朋友相处。

这也提醒了家长们,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接纳,是否有因为孩子在家里获得的接纳不够而转而向其他人寻求接纳的可能性。


03 满足了“孪生”需要

有的孩子在内心深处会幻想自己有一个双胞胎的兄弟姐妹,ta每天和我一起吃住行,更重要的是ta知道我心里想的是什么。

ta知道我的心情,ta会回应我内心的需要,甚至和我有心灵感应。

那些在婴幼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情感回应的孩子,很可能会在青春期时萌发出这样的渴望:ta们希望有一个人能一直倾听ta的心事,回应ta的心情。

Ta们分享喜怒哀乐给别人,希望这个人能理解ta,支持ta,接纳ta。


04 家长如果不喜欢孩子的朋友,可以做些什么呢?

① 尊重

尊重意味着,在没有弄清楚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和这个孩子成为朋友前,不去指责孩子,不去强迫孩子和朋友断绝关系,不去说孩子朋友的“坏话”。

尊重也意味着,在没有做好全面了解之前,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择友能力,相信孩子的判断力和眼光。


②好奇

对孩子小的时候,很多家长似乎对孩子有更多的好奇心,那个时候孩子的很多举动对于家长来说充满了新鲜感,家长也更有包容心。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以及孩子生理的快速发展,常常让家长有一种错觉,即孩子的心理年龄应该和ta们的身高体重匹配了。

事实上,青春期的孩子是身体上的大人,但在心理上依然是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大人。

因此,不能期待这个有着接近成人身体的孩子有成年人的理智。

保持对ta们的好奇心非常重要,好奇孩子择友背后的需要,好奇孩子可能存在的一些困难,并在了解情况后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支持。

好奇心常常能帮助家长放下先入为主的想法,更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想法,也更容易取得孩子的信任,也更容易帮到孩子。


③ 底线

所有人的自由都是在一定范围里的自由。

家长需要告诉孩子自己对于孩子交友的底线,比如不能参与违法犯罪的事情,不能参与霸凌等等。

每个家庭的底线和规矩不一样,尽量以平和的语气和孩子说清楚底线,让孩子明白设置底线的意义,赢得孩子的主动支持和参与。


④ 关系

如何选择朋友,是一个持续终生的重要人生课题。

每个人选择朋友的原因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害怕孤单,可能会委屈自己来换得友谊。

有的孩子很难拒绝别人,即使别人让自己不舒服,也很难拒绝别人的请求。

有的孩子择友很谨慎,深入研究了周围人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后,再去和别人慢慢建立关系。

如果家长能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能在孩子求助时给予适时的引导,而不是孩子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但又不想向父母求助,结果家长想帮忙却又只能干着急。

通常来说,孩子都会有交友的需要,但如果孩子没有什么朋友,就需要留意这种情况,了解下原因和提供适当的帮助。

总的来说,孩子会交朋友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家长只需要保持尊重和好奇,告知底线和维持好孩子的关系,在有需要的时候适时引导,大概率上孩子会收获好的关系,也能和父母保持好的关系。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