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聚会中,年轻人之间的问候语通常是:“你是I人,还是E人?”。关于I人与E人的讨论,能够让相互并不熟悉的年轻人相谈甚欢。
“I人E人”成了2023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它来自MBTI测试,“I人”是内倾型性格,“E”人是外倾性格,MBTI测试成了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和新型社交名片。
红树林心理成立之初,举办过多期MBTI沙龙,MBTI过去多用于企业人才选拔,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经常有来访者跟我讨论MBTI,当作了解自己的一种工具。
现在大火的 MBTI,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人格测试,每个人都可以在经过漫长的答题之后,拥有一个看起来与自己十分匹配的标签,一些自称 I 人或者 E 人的年轻人,这两个字母替代了“社恐”和“社牛”。
MBTI的理论基于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人格分类模型,美国的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迈尔斯,在荣格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人格分类研究,形成一套人格测试体系。
MBTI通过四个维度来描述人格类型,每个维度都包含两个相对的极端特征,从而组合成16种人格类型,以下是这四个维度及其对应的特征:
① 驱动力的来源
外向(E)与内向(I):外向者从外部世界获得能量,喜欢社交和沟通;内向者则从内部世界获得能量,更倾向于独处和思考。
② 接收信息的方式
实感(S)与直觉(N):实感者注重细节、现实和具体事实;直觉者则更关注整体、未来和潜在可能。
③ 决策的方式
思考(T)与情感(F):思考者更注重逻辑和分析,常以理性决策;情感者则更注重情感和价值观,常以情感驱动行为。
④ 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
判断(J)与知觉(P):判断者喜欢计划、组织和控制局面;知觉者则更愿意保持开放、灵活随性地应对。
每个人都会在这四个维度中展现出一种特定的偏好,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类型。
其实了解我们的类型之后,也只不过是了解自己的人格偏好,并不能因此定义我们,更不可因此而限制我们。我侄女从小性格活泼,测试之后认为自己是“I人”,从而理所当然地拒绝不喜欢的社交活动。
其实给自己贴标签是很傻的行为,就像被装进了笼子一样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人格类型没有好坏优劣之分,每个类型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对我们来说,清楚知道人格,只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从而获得更大的成长。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MBTI 测出来的,其实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真实的自己」,而是「量表的自己」。
量表的结果本身其实并不重要,「你认同这个结果」才更为重要。
如果你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好地了解自己,帮助自己聆听内心的声音,那么它就是有用的;如果你对它深信不疑,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就可能错失其它可能性,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利的。
有时我们喜欢的未必擅长,擅长的未必喜欢,不喜欢的也未见得不擅长。
人格测试真正揭示的是偏好,而不是我们内心的东西。无论MBTI是否有严谨的心理学理论背书,但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心理测试游戏。
荣格本人也认为“类型是一种样本,或范例,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再现种类或一般类别的特征”。
MBTI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受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内心需求的影响:
1、对不确定感的补偿
当下世界瞬息万变,MBTI给了身处不确定性世界和不确定关系中的年轻人,一些可确定和安全的感觉。
2、对归属感的追求
现在的年轻人看似生活丰富多彩,实际上内心非常孤独,精神迷茫。他们既渴望与众不同,又渴望同类的存在,而MBTI可以兼顾年轻人独特性和归属感的心理需要。
3、对从众的需求
有些年轻人并不是真的喜欢MBTI测试,但是网上、身边人都在谈论,为避免落伍而关注MBTI。
MBTI热反映了年轻人对自我的认识与探索,即寻找“我是谁”。
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是每一个人毕生的任务,MBTI并不能定义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可能性。
MBTI 既然是一个心理测试,那它受个人发展阶段、情绪情感、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心理创伤等因素的影响就很大。
例如,一个在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往往会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可能更多表现出“E人”的特质;而在批评和贬低中长大的人,则可能形成消极、不健康的自我概念,可能更多表现出“I人”的特质。
我有个社交焦虑的青少年来访者,初中阶段因为不能忍受在学校跟同学和老师的互动而惧怕上学,当时他的MBTI测试结果显示是“I人”;
去年9月他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在新的集体中,发展了良好的同学及师生关系,MBTI测试结果显示是“E人”。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对他的自我同一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克服了容貌焦虑,建立了自信心,学习了人际交往的技能,能够应对关系,慢慢也能享受关系,节假日经常主动约同学玩剧本杀游戏。
荣格本人也说过,“人格类型不是静止的,而是随时间‘旋转’。”
荣格相信未来可以改变性格,认识自己,发现自我,找到天赋,是我们终身的课题。
我个人的自我认识起初也是对各种各样心理测试的好奇中来了解自己,也许是巴拉姆效应的作用吧,感觉每一个心理测试都好准确。
随着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历程,进行一对一心理咨询和参加心理咨询团体,从自身体验出发,获取对自己的认识,才贴近更真实的自己。
心理咨询团体可以通过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与别人的交往模式,它强调此时此地的自我觉察与感受,帮助您消除内心盲点,达到个人全方位的心灵成长,从根本上修复和改善自己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沟通互动模式。
它不仅仅是一群陌生人聚在一起分享经验和感受,更是一个深入探索自我、理解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尤红
上一篇: 伤害自己身体的人,就是为了博取关注吗?
下一篇: 孩子3岁以前真的没有记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