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获取自由不只是出走、出轨、离婚、隐忍这几条路可以走,比起来身体上的自由,或许更应该关注的是心理上的自由,不被道德感绑架,不做“好女人”。
前些年有一部非常流行的日剧:《昼颜》,在这里忍不住感叹一下这部日剧,把出轨拍得比初恋还要美,有人说看了这部剧,会心甘情愿地被毁三观。
《昼颜》里女主角纱和与丈夫过着波澜不惊,平淡乏味的婚姻,丈夫性冷淡,对小仓鼠的关心胜过于她,表面看似和谐,实则压抑绝望。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纱和遇到了一个生物老师,这个老师的细腻用心使得纱和情不自禁地在这段感情里越陷越深,于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出轨”女人。
大家还记得几年前火遍全网的“56岁自驾游阿姨”吗?
笼统一点来说,她前面几十年的婚姻史是一部屈辱压抑的合租式婚姻史,大妈不甘于在这样的婚姻中沉沦,历时好几年,策划了一场释放自我的“出走”,开着用自己在超市打工挣钱买的polo,环游中国。
“出走大妈”的经历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也让许多人羡慕,很多人在新闻下面留言,当然绝大多数是女性,称自己也待在一个半死不活的婚姻里,想潇洒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无奈自己不会开车,没有工作不能挣钱,孩子还小不能离开......
这说明想出走的女性千千万,而真正敢于行动的,可能没有几个。
不管是“出轨”还是“出走”,都是女人在婚姻里感到绝望的时候寻求的“出路”,只不过“出走”更能被大家接受,而“出轨”则要接受道德的审判。
其实除了这两种出路之外,也有人会选择“离婚”,而更多的女人则选择的是“忍受”。
真的是现实的因素,使得她们不能离开么?牵绊住她们的脚步的,是一辆车,许多钱和孩子小么?答案是否定的。
我想起一句话,“坏女孩走四方,好女孩上天堂”,牵绊住她们的,或许就是这个“好女孩”的期待,或者称之为“好女人”标签吧,她们太太太需要这个标签了,或许很多女性在婚姻也在用这个标签评价自己以及其他的女人。
什么是好女人,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形象,从《渴望》女主角刘慧芳到《三十而已》里的顾佳,也有现实中的女性,善良、勤劳、贤惠、隐忍、持家......
她们努力地要让自己套进这些套子里,换取安全感和价值感。
其实不仅仅是女人在面临这样的困境,男人同样如此,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文化熏陶下,使得我们的文化缺少一种对于作为一个“人”的正常需要和情绪的容纳,比如失败了想逃避,脆弱了想退缩,太累了想放弃......
很少有人会跟你说你可以,通常听到的是你不可以.......,如果你执着地坚持说我可以,有时候简直就是与全世界为敌,压力很大。
我们太习惯于背负一个沉重的“超我”,压抑的“本我”来生活。
同样地,要挣脱这个“好女人”标签, 标榜自己的独立与需要,也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
就像“出走大妈”也是在完成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之后,才可以出走,或许在她的感觉里,没有搞定这些事情就离开,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女人,就是坏女人吧。
“坏女人”标签这个太可怕了,也太强大了,强大到可以摧毁一个人。
没错,除了要做“好女人”来换取认可之外,这个怕成为坏女人的“怕”,也是牵绊女人获取自由的另外一个原因,坏和好是一体的两面。
可是,女人何以如此“恐惧”?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提出两个非常著名的概念“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
真实自体是一个人真实感受、情绪、需要的总和,是一个人创造力和内在力量的来源。
在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为了适应和应对环境,会发展出来一个虚假自体,虚假自体不完全是坏的,它是一个人有适应力的表现。
但是假如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感受到的是只有他的虚假自体才是被欢迎被接受的,而真实自体是可耻的,不被欢迎和允许的,那么,他的虚假自体的部分会越来越强大,而真实自体越来越虚弱,这也是很多人抑郁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个出走大妈不也是被诊断为中度抑郁么?
所以女人之所以会如此害怕成为“坏女人”,也是觉得“好女人”才是受欢迎的,而自己正常的所谓坏的部分是不被允许的吧。
以上,女人获取自由不只是出走、出轨、离婚、隐忍这几条路可以走,比起来身体上的自由,或许更应该关注的是心理上的自由,不被道德感绑架,不做“好女人”。
如此,或许可以在婚姻中杀出一条血路,为自己创造出一些空间,来容纳那些正常的情绪和需要。
文/广州市红树林心理 张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