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直球型男女恋爱是啥子样子?   案例分析

直球型男女恋爱是啥子样子?

来源:红树林心理    作者:梁侨辉老师    发布时间:2024-05-20    阅读数:164

01

“直球式恋爱”是人民群众在网络中创造出来的概念,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一般是指有话直说,直接表达自己想法、感受、需要的亲密关系模式

对于“直球式恋爱”,多数的声音是认可、支持与向往的。

我们所向往的,往往也是我们所缺乏的。经常能听到人们抱怨,自己遇到的伴侣不打直球,反而是高声歌唱《山路十八弯》。

为何对于自己认可、支持、向往的直球式恋爱,很多人却并不这样做呢?

是直接表达违背了人类的天性吗?

当然不是的,直接表达才是人类的天性

我的女儿总是直接表达她的需求,应该说她就是她自己,她用她的整个人来表达她自己,现在还不会整什么弯弯绕绕。

她会用“嗯”来提示我将面包给她,她会将书拿给我让我给她讲,她会伸手让我抱起她;

她会在看到我回家时跑过来抱住我,她会说“放袋”让我把手机放到口袋里(去陪她玩游戏),她会在睡觉时搭着妈妈的手……

小孩子总是如此自然地使用着ta的父母,以致于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儿科医生,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说:“父母是被婴幼儿无情使用的工具”

对于婴儿而言,无情是自然的也是必需的,因为ta的所有需要都要由父母来照顾/满足,而对ta而言,被满足又是如此重要,就只能辛苦一下父母了。

02

我女儿现在稍微长大了一些,不再是一个小婴儿,具有了一些自己游戏的能力。

因此当我告诉她“爸爸累了,需要休息一下,你自己玩”的时候,她会感到一点失望,这样的失望是她可以承受/消化的,她就会走开自己玩。

这个时候,她的需要(爸爸陪我玩)能够偶尔让位于我的需要(爸爸要休息)。

女儿常常要我抱她,我也愿意抱她,这当然是个双向奔赴的美事。

但作为一个30多岁的中年人,又锻炼不足,我并不能抱她很久,她的妈妈也是。

因此就会出现一个“爸爸抱 - 妈妈抱 - 女儿自己走”的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每次状态的切换,我们都会向她说明:

爸爸累了,妈妈抱一下or你自己走;

妈妈累了,爸爸抱一下or你自己走;

她在经历了很多次这样的说明之后,就会在状态切换时自己扮演旁白,比如当我把她放到地上自己走,她就会自己说:“爸爸累”。

这个表达意味着她能够理解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她说的时候,也是用这个语言来涵容了她关于此事的经验

我们不能总是抱着她(实际上她也不需要我们总是抱着她),但她依然会继续在“抱”这个事情上打直球。

因为在我们无法满足她“抱”的需求时,她只是体验到一些失望。或者她所接收到的经验是:“这次/现在不行,那就下次囖”。

但如果我在无法抱她时候,增加一些别的滋味:

增加一些羞耻,以一种嫌弃的表情与语气说:“别的孩子都不用抱,怎么就你这么娇气/没用/多事”;

增加一些恐惧,用力地推开她,或者打她一下,愤怒/暴怒地说:“说了多少次!爸爸累了!自己走!!!”;


增加一些内疚,以一种忧郁、无力、虚弱的表情与语气(演技过硬建议哭)说:“爸爸已经很累了,每天在外面给你赚钱已经很辛苦了,你怎么还是这么不懂事/体谅呢?”

这样的事情,我当然是不会做的。

但如果一个孩子经历了太多次这样的事情,在ta想要表达自己的需要时,无意识中可能会想起照顾者/客体的嫌弃、暴怒、忧郁;

想起自己/自体的羞耻、恐惧、内疚,身体上感觉到紧张、纠结、冰冷……

那这些身心体验自然就会成为ta表达的障碍,那些话就不那么容易说出来了

03

孩子会学习,上面的学习方式是直接学习,类似于师傅跟你搭手,或者直接上太去打。

除了直接学习之外,人类还有另外一种学习方式——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

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自然也会存在着大量关于亲密关系模式的观察学习了。

小时候,我们会看身边的照顾者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

长大一些,我们会看朋友、同学、同事、电视剧、电影、小说……

当然,除了看,我们也会听,听收音机里的情感节目,也听朋友同学分享的故事/八卦。

行文至此,很多观察学习相关的记忆飞快地在我心头闪过,有一些是我自己的,有些是别人的:

当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上街时,妈妈和我会走在一起,爸爸会远远地走在前面,我似乎没有看过他们手牵手并排走路的样子;

我的祖辈,似乎从未拥抱过,至少我没有见过,也没有见过他们互相表达爱意,似乎嘴巴里面说出来的只有柴米油盐、家长里短;

在我初中时,妈妈突然对我说出了“我爱你”,那一刻我心绪混乱、寒毛直竖,愣住了几秒后只能僵硬地回了一个“哦”。

后来我了解到,原来那段时间她看了某些心灵鸡汤类的书籍,知道要对孩子说“我爱你”,于是我十多年来第一次听到了这个词;

叔叔和阿姨的关系总是很紧张,每次去他们家,都能看到他们因为某些琐事,爆发激烈的冲突;……

我猜,很多人都可以从这些经验中,得到某种共鸣。

因为这就是某一代人亲密关系的截图。在这些截图中,我们很少看到什么符合“直球式恋爱”的画面。


如此,我们就能够理解我们为何向往,因为从未见识过。

同时,也能够理解“直球式恋爱”为何稀罕,因为真的是既没有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现在怎么做得出一道好菜呢?

不过,仍然是有希望的,因为人类作为一个族群,总是在代谢那些大的、代际的创伤。

而作为一个个体,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去学习,比如谈恋爱就是直接学习,聊八卦、看恋综、磕CP可以是观察学习。

书籍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依恋与亲密关系》与《非暴力沟通》,读之可提高打直球能力。

我总是谈过去经验,谈过去是为了明白什么(经验)在影响自己

在足够的回头后,就可以低头脚踏实地做一些新的尝试了,比如,不管父母亲朋有没有跟我打过直球,有没有给我示范过打直球,我可以学着、试着打直球。


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或者未来我的女儿长大了,她可以在打直球的基础上又玩出新的花样,或者在沉默中品品“此刻无声胜有声”的趣味或者打出“今晚月色很美”这样的半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