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与内在小孩做朋友,是成年人送给自己的最好儿童节礼物   案例分析

与内在小孩做朋友,是成年人送给自己的最好儿童节礼物

来源:红树林心理    作者:尤红老师    发布时间:2024-06-01    阅读数:123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成年人似乎也热衷于这个节日,家中没有儿童的成年人,如何过节?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个儿童,都值得有一个儿童节。

心理疗愈中有“内在小孩”的说法,谈到“内在小孩”,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充满活力,同时在某些部分又被束缚的生命。


内在小孩,也是我在心理咨询过程经常会跟来访者探讨的主题,成年来访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认识到在自己成熟的年龄外表下,内心深处还有个儿时的自己,如果成年的自己没有了解到TA的存在,TA就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期待被看见、被照顾、被接纳、被欣赏。

我有一个来访者,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是他的老板让他来心理咨询的,他在工作上很有创造力,老板非常欣赏他,同时老板也有忍受不了他的情况:不管在什么场合,不高兴就当众发脾气,甚至拍桌子。
他说每一次找工作面试都被欣赏,被认同,被接纳,每次工作业绩都很好,但工作一段时间后,都被迫离开。他说也搞不清为什么,老板曾经因为接受心理咨询而受益,所以建议他来做心理咨询,看看是怎么回事儿。
听他讲自己的生命故事,在职场上叱咤风云,但事情不如意时就发脾气,老婆讲他在家里也经常发脾气,感觉自己不是嫁老公,而是养儿子。
我对他说:我似乎看到一个两岁的小男孩儿,一不如意就闹脾气。
他很惊讶:两岁?你凭什么这样说?
我跟他讲一个两岁男孩儿的心智特点和情绪表达方式,我们每个人内在“父母-成人-小孩”状态的关系,他听后有恍然大悟之感。
“我两岁”,成了他的一个梗儿,成年的他经常能够关注到两岁的自己,理解他,陪伴他,慢慢他能够发展出情绪容忍力,能够共情到别人。
他特别感恩他的老板,不是像前老板一样找理由把他开了,而是能够欣赏他的能力,容纳他的情绪,并且给他找到突破自己的工具,建议他通过心理咨询来调整自己。他说他的老板是他的再生父亲,我是他的再生母亲。

01“内在小孩”是什么意思?

内在小孩在心理学中,是个很重要的概念,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理论中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多是我们孩童时期使用的自我保护方式,也可以说是我们潜意识中小孩的部分在应对成年的生活情境。

“内在小孩”这个概念,则是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在1940年出版的《儿童原型心理学》中提出来的,他用儿童原型来描述一个人内心中未成长、未安抚好的部分。

加拿大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在50年代末期创立了沟通分析技术。

他认为,人的自我存在三种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儿童状态。儿童状态被激活时,我们的思维、感受、行为都接近于童年的状态。

当然内在小孩是一种心理隐喻,首先强调的是“内在”,然后才是“孩子”,它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不管我们多大年龄,在某些情境下可能会有孩子般的想法。

表面上内在小孩要么给他人增加麻烦,要么令自己委屈无助,不管怎样,可能是内在小孩用自己习得的方式在呐喊:请重视我!

荣格曾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02 怎么识别“内在小孩”?

事实上,我们心里的内在小孩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小王子》中有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因为大家不记得,心里那个顽固不受控的小孩,在你想要好好的时候,总出来捣乱。这是我们自己的内在小孩在向我们呼救,渴求我们的关心爱护!

根据我在心理咨询中跟来访者工作的体验,我认为以下情况可能是我们的内在小孩在引领我们,我们要学习识别TA,承认TA。


1、缺乏安全感

因为极度害怕被抛弃,在关系中委曲求全。在感情中很“作”,换取伴侣的关心和重视。不容易信任别人,对关系既渴望又回避。


2、感觉自己不好

过度讨好别人,关系中不敢拒绝,不敢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不敢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

很喜欢说“对不起”,发生冲突时内心台词是“都是我的错”;

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我不行,害怕做错事,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

对于别人对待自己好,感觉不自在,不配。


3、缺乏共情能力

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法共情他人。不守规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边界感,侵入他人空间或者被他人侵入。


4、不恰当的情绪表达

不恰当地愤怒、悲伤、恐慌、内疚,甚至发展为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障碍。


5、感觉空虚不开心

内心敏感脆弱,感觉孤单,过于在意他人的感受和评价;外在现实似乎一切都好,但内心深处感觉不快乐。

事实上,这些状态都是我们的内在小孩在主导,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看见、安抚内在小孩,那么我们可能会莫名其妙地被TA影响。


03 为什么会有内在小孩?

我们成长中每一个生命阶段都会以某种方式留在我们的心智结构中,有正常的童年经历,也有创伤的童年经历。

①正常的童年状态

童年期未受伤的自我状态,是我们最原始、最纯真、最有童心的样子,这种内在小孩很可爱。

一个被好好照顾并被恰当挫折成长的孩子,成年后整体性格中会保留可爱的部分,特别是在亲近的人面前仍然像个小孩子,同时也能够承担起成年人责任。

当下情侣之间彼此称呼“宝贝”的现象,也是满足彼此“内在小孩”情感需要的象征性发现表达。


②固着的童年状态

小女孩儿对妈妈说:我不想长大。妈妈问:因为什么呢?小女孩儿说:我不想象你一样变老。

我想对于小女孩不用承担社会责任有更多的接纳度,小女孩不用过多的压抑,能够用语言表达对长大的恐惧和拒绝。

我想小男孩儿潜意识中也会有对于长大的恐惧,但社会对男人承担责任是有要求的,小男孩则需要压抑自己对成年的拒绝,但这部分的愿望不会消失,则会用非言语化的行为表达对长大的拒绝,比如“妈宝男”现象。

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不愿意长大的描述,比如在《红楼梦》里面,贾宝玉因为得到大家庭没有界限的爱,他是享受的而不肯长大,他不愿意社会化,不考取功名,只想跟姐妹们在大观园里风花雪月就好。

曾经问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感觉怎么样?他说知道成年人的世界不容易,没想到成年人的世界这么不容易,还是读书求学的生活好。

有些年轻人学习适应社会,心智慢慢成熟;有些则由内在小孩做了主导,无法参与社会竞争。


③创伤的童年状态

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或多或少地受过伤。在我们长大成人之后,心智中受伤的部分依然重复创伤的模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

在长程心理咨询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是与受伤的内在小孩子工作。我有很多来访者,但在面对亲密关系时,内在小孩起主导,把伴侣投射成父母来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结果无法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或者在亲密关系中无法维护界限。


04 认识自己的内在小孩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小孩,找到他,陪着他,从而改变潜意识模式,改写生命的脚本,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a.觉察内在小孩的存在

觉察自己的内在小孩,陪伴TA。大家经常谈到跟自己在一起,也是跟自己的内在小孩在一起,就像父母陪伴孩子一样。


b. 理解内在小孩的愿望

内在小孩通常在潜意识的深处,它代表的是所有存在中最强大的冲动,是内心最原始的渴望,我们无法忽视TA,而要尝试对TA有更多的理解。


c. 接纳内在小孩的状态

“内在小孩”是我们每个人内心不可违逆的天性,也许我们并不喜欢TA,但需要接纳TA的任何样子,TA的存在一定有TA的理由。

如果我们能顺从内在小孩的天性,让TA舒展地生活,就能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果违逆内在小孩的天性,以别扭的姿态生活,就容易产生精神内耗。


d. 疗愈内在小孩的创伤

时常用心感受给自己带来困扰的情绪,情绪背后是内在小孩未被满足的渴望,当我们能够好好地爱自己的内在小孩子,也就能够更好地管理我们的情绪。

我们可以把自己看做一个成熟而为自己负责的人,自己尊重自己,自己陪伴自己,自己热爱自己,自己安慰和支持自己,从创伤中蜕变成熟。


2023年“内在小孩”这一说法也走红网络,说明社会大众开始认识“内在小孩”。
当然也只有认识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的生命也才会更完整、更丰富。

如果我们内在有一个受伤的小孩儿,则需要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来找到内在小孩,接纳内在小孩的样子,疗愈内在小孩的心理创伤,并更好地长成为如其所是的自己。

六一儿童节,成年人给自己一份儿童节礼物吧,认识自己的内在小孩,跟TA成为好朋友。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