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恋爱脑”其实心中没有爱,本质上是脆弱性NPD   案例分析

“恋爱脑”其实心中没有爱,本质上是脆弱性NPD

来源:红树林心理    作者:尤红    发布时间:2024-09-26    阅读数:226

恋爱脑是当下的网络流行词,并不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从我个人生活经验和心理咨询经常遇到的对待情感的态度,我认为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理解:

一个是正常状态的恋爱脑,进入恋爱的我们会短暂丢失自我,总希望与对方粘在一起,愿意为对方妥协牺牲。

我当年恋爱时,亲朋好友多是反对的,因为老公是海军,可能长年在海上漂泊,在家的时间很少,无法陪伴我,照顾家庭。我义无反顾,当时歌曲《十五的月亮》对我是极大的鼓舞和支撑,我想很多真正进入恋爱的人都体验过这样的历程。


二是病理性的恋爱脑,是因为心理功能缺陷而在情感上依赖另一人,完全看不到对方这个人真实的存在,是否值得爱。

其实这不是真正的恋爱,恋的是自己情感依赖的需求,是脆弱型NPD,期待一个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化的、天使般的恋人来爱自己,从而在关系中因为失望而感受到折磨和痛苦。

当下流行的“恋爱脑”,当属于这种把情感依附于他人的脆弱型NPD。


01 什么是“恋爱脑” ?

“恋爱脑”是一种所谓“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那些把全部精力和心思放在情人身上的人,忽视他们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自我提升的机会、个人成长,甚至冒险进行不健康的自我牺牲。

心理学尽管对情感和爱有很多的探讨和研究,并没有“恋爱脑”这个概念,但有对这种情感模式的描述,本质上是一种情感依赖障碍,是一种自恋式的共生幻想,是脆弱型NPD。

恋爱脑的内心信念是:你是我生命的全部,我无法离开你,没有你,我活不下去。

就像一个婴孩儿离开照顾者就会死去一样。因为共生的愿望成了生命的主导,以至于在情感关系中认知能力下降,社交圈子缩小,“重色轻友”,容易做出不利于自己发展的决策。

因为对情感的依赖,“恋爱脑”的自尊感低到几乎不存在,对涉及分离的情境感受到夸大的焦虑感,对被抛弃的可能性也感受到极大的恐惧。


02 如何识别“恋爱脑”?

“恋爱脑”内心深处住着一个全能又无助的婴儿,是脆弱型全能自恋,通常有以下几种特征:

① 在感情中失去理性,丧失判断力

感情中的智商下降,丧失判断力,不懂得去判断感情是否有利于双方的需要,不懂得衡量生活的重心。一切都以获得对方的感情优先,包容对方一切。

我有一个来访者,为了避免伴侣移情别恋,更好地看住自己的伴侣,放弃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结果每每失望而陷入焦虑抑郁中,最终伴侣爱上他人而要求离婚,她以死相威胁。


② 盲目自我牺牲,以对方为中心

“恋爱脑”会将对方看作一切,活着就是为了对方。为了感情,完全不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什么都是为对方,对方开心自己就开心,感觉就像是为对方而活。

我有一个来访者特别关注伴侣是否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监督伴侣服用保健品,如果伴侣做出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比如晚睡、醉酒,就会陷入极大的恐慌中,如果伴侣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就会失去依赖,失去可供吸血的“血包”。


③ 把伴侣当成自己的全世界

“恋爱脑”的亲密关系在心中是占第一位置的,有些时候甚至忽视亲情,宁可背叛整个家庭,也要守护自己所谓的爱情。一旦感情出现危机或破裂,就觉得自己的天都塌了,陷入悲伤恐惧中,无法自拔。

古希腊经典悲剧《美狄亚》讲述的就是美狄亚爱上了伊阿宋,为此欺骗父亲,背叛祖国,杀死亲弟弟,又因为伊阿宋移情别恋,她为了报复而杀死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

她心中没有对他人的爱,只有自己的需要,为了自己的需要可以牺牲至亲的人。


④ 无法耐受与伴侣的分离

希望伴侣工作规律,天天都能回家,如果伴侣因为工作要出差,“恋爱脑”感觉到极大的焦虑,睡上无法入睡,食不知味,无精打采。

我有一个来访者,伴侣调配到深圳工作,他要求伴侣每天回家,为此两人经常争吵。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公司要派伴侣到上海工作半年,两人商量好了,临出发前一天,我的来访者惊恐发作,对伴侣说:如果你去上海,我们就离婚。伴侣只好向公司说明情况,放弃了到上海发展晋升的机会。


03 如何从心理学层面理解“恋爱脑”?

“恋爱脑”的产生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是对早年缺失的强迫性需要,原因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发展的需求

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或安全感,导致他们在恋爱中对伴侣过度依赖,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情感支持和满足。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极端地将爱情置于首位的现象,可能源于更深层的情感需求和未解决的冲突,那些痴迷寻求爱情的个体可能是在试图填补空虚或解决根植于早期儿童经历中的冲突。


2、理想化伴侣以防止自体碎裂

恋爱脑往往会将对方理想化,忽视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这种理想化的认知可能会使他们对现实中的问题和挑战视而不见。

科郝特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恋的发展需要环境中的他人提供支持,来维护自体的完整和凝聚,否则自体就会体验到碎裂感。

如果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同理失败,未给予认同和赞美,孩子未能得到值得理想化的模式,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就会寻求理想化的伴侣来防止自体的碎裂。

因为缺少爱,所以想要从另外一个人身上寻求这份爱,其实把这种期望全部寄予别人身上,既不可靠,又给对方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把安全感投射到伴侣身上

恋爱脑的产生与成长环境中缺乏安全感有很大关系,比如,有些人跟父母长时间分离,没有父母的陪伴和关心;

有些人虽然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却始终生活在被父母打压、贬低的童年阴影中,从而缺乏安全感,一旦他拥有了自己的爱情,就将童年时期所有缺少的爱,都从对方身上找补回来。

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认为,那些有不安全依恋的人可能会表现出与“恋爱脑”一致的行为,因为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寻求验证,以补偿童年时期未满足的需求。


4、用虚假自体维护自我价值感

低自尊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需要通过依附于恋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他们可能会在恋爱中过于妥协,以维持与伴侣的关系。

温尼科特提出,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成为某种角色才能得到父母的欣赏和肯定,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就会形成虚假自体,如果配合父母,便能如愿以偿。

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就会失去自我,以伴侣为中心,幻想如果足够配合伴侣,就会得到爱。


5.过去的情感经历创伤

过去的恋爱经历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对恋爱的态度和行为。

如果曾经遭受过伤害或背叛,他们可能会在新的恋爱关系中依附于对方,失去自我,幻想能够抓住对方。


04 如何调整“恋爱脑”?

① 识别自己的情感模式

崇尚爱情至上的人说“爱是不讲道理的”,的确,当爱来临的时候势不可挡。真正的爱还有理性参与其中的,比如是否“门当户对”,是否让彼此变得越来越好。因缺陷而产生的爱则像洪水一样淹没恋人,失去思考的能力,既享受又恐慌。

麦加的小说《人间信》中男主的妈妈爱上男主的爸爸,作为旁观者,那个男人妥妥是个大混蛋!当然小说中有时代背景的影响,现实中这样的感情也是某些“恋爱脑”的选择。

所以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时,需要反思自己:我从何而来,我怎么理解我自己的童年,我想去做什么,我好奇什么,我的家庭、我的创伤、我对未来的幻想…… 我爱的这个人是我的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吗?


② 理解并接纳自己的状态

“恋爱脑”因为对伴侣的情感依赖,得不到伴侣的尊重,甚至公开情感出轨,“恋爱脑”幻想只要自己做得足够好,就可以赢得伴侣的爱,挽回伴侣的心,从而忍辱负重。

在一次团体咨询中有个组员A就遭遇这样的情况,组员B说:离婚啊!天下男人多的是,你长得漂亮,又有收入不错的工作。A听B这样讲,感受到极大的焦虑,对组员B产生恨意。

组员A在情感上是依附于老公的,在她的潜意识幻想中,离开老公自己活不下去,就像婴儿离开照顾者活不下去一样。

在心理咨询中,A理解并接纳自己情感上的依附幻想,同时不断认知并体验自己的独立能力,慢慢化解依附幻想,最终走出痛苦。


③ 从关注伴侣转移到自我照顾

“恋爱脑”因为过分关注伴侣,希望伴侣能够照顾自己,从而丢失了自己的个人生活,甚至工作、友情、亲情。

“恋爱脑”需要丰富个人生活,实现自我补偿,与其等恋人补偿自己缺失的爱,不如靠充实自己的生活来自爱。

我们要明白,在童年中缺失的爱,不是只有爱情可以补回,同时还有友情,我们可以拓宽交际圈,结交不同领域的益友,在交友中收获朋友的爱意。


④ 学会自己给自己安全感

当我们拥有爱自己的能力后,就会明白,成年的我们只能自己给自己安全感。

所以,我们应该要永远首选自己和关心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只有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其余的都只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是不可能长久的。


⑤ 在亲密关系中维护自己的主体性

恋爱脑在一段关系中,容易忽视自己的主体需要,主观地构建了一个可以依赖和寄托的关系框架,一旦面对现实,就开始自我欺骗,信念崩塌,患得患失,就只想要持续稳定的依恋关系

在很多遭遇伴侣出轨又无法离开伴侣的来访者中,主体性的建构是心理咨询的核心议题。


⑥ 完善自己的人格水平

恋爱脑的本质不是爱,是自我中心的情感依附,是脆弱性NPD。

而亲密关系的本质是两个完整人格的合二为一,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说: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真正的关系应该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是反过来,我爱你只是因为需要你这个工具而已。

爱只能从一个完整的人格走向另外一个完整的人格。自我成长,完善自己的人格水平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需要。恋爱脑的终极目标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爱另一个完整的人。

恋爱脑所指的并不是那些真正主动地去爱与付出的人,进入恋爱状态的正常的“上头”≠“恋爱脑”,因为爱情太过美好,所以我们都可能会成为“恋爱脑”的一员,不用担心和焦虑。

真正的恋爱脑,其实心中没有爱,是NPD极端脆弱的一极。通常脆弱型NPD与夸大型NPD容易相互吸引而陷入相互折磨的关系。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