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缺爱的孩子要如何拯救自己?|心理咨询师看电影
最近和朋友看了《好东西》,我比较喜欢英文片名《Her Story》,直译就是她的故事。
女主之一小叶脆弱的比小孩更像小孩,在小叶的原生家庭里,几乎感受不到爱。
她的妈妈,不但没有夸过她,还怨她月经把沙发弄脏;她那美丽的大眼睛,被妈妈骂“大得瘆人”,她的爸爸,动不动就暴打她,缺爱的她,酗酒又倒贴,特别让人心疼。
别人对她一点点的好就可以填补心里的苦,似乎随便来个谁,只要给她一个好脸色,她都能跟他耗一辈子。
四处求爱的表象下,藏着敏感、缺失与渴望,对于缺爱的人来说,只要你足够温柔即便是毒药,她也愿意喝下去。
缺爱的人,长大后往往很容易陷入这样的矛盾:独身时,内心极度渴望被关注、被认可、被爱;但当有人真心喜欢自己时,内心会感觉惶恐不安,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实的,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那么对于这类具有高敏感特质又极度缺爱的朋友,要如何正视自己的内心需求获得一段高质量的关系呢?
缺爱的人很难从关系中获得爱的体验,即便有也很难将爱的体验留在心里,毕竟他们并不相信自己会被爱。
陈乔恩在综艺中透露,小时候父亲对她很好但缺席,母亲打骂式的教育在她心里留下了不小的阴影,甚至问过同学是否有被家人打过,是否有被关心过,极度怀疑自己,不爱与人交往。
如果在家庭环境中,我们时常感到不会有人支持自己,不会有人能充分考虑和照顾自己,这时我们就可能会发展出全能防御,深信只有自己能照顾好自己。
因此,陈乔恩也在另一档节目中透露,她一直没有男朋友,节目组给她谁,她就和谁谈了。
如果我们在长期被忽视、不被支持、被剥夺的家庭中长大,很有可能发展出全能防御后,更多在生活中呈现出,有不错的工作,年纪到了就结婚生孩子,这些更现实的做法,更善于快速决定,但无法仔细感受和思考自己内在脆弱的、需要被照顾的部分,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感觉拥有了很多但内心很空洞。
当一个人难以思考自己的脆弱,这意味着ta在选择伴侣时不会站在自己脆弱的部分考虑:
这个伴侣是愿意倾听我理解我,还是更愿意在具体事务上交流?是能给我滋养和照料,还是更愿意在具体事件上辨析?前者意味着一种心理层面的需要,后者意味着找一个生活上的搭子。
久而久之,关系仅有一种物质上的满足,缺乏情感上的互动,缺爱的人们又回到当初缺爱的情景当中。
在小叶的故事中,她是能够觉察自己渴望的是一种浪漫的爱情叙事,她知道了,但是她也沉迷也不知道怎么办。
我想这是很多在看文章的小伙伴正在经历的过程,这么多的心理学科普文,看完后觉得自己知道了怎么回事,却又无能力为无计可施。
在电影中其实给出了“办法”,“小叶们”需要新的健康的关系,重新把自己养一遍,但这一遍同样充满挑战,这是因为“小叶们”缺爱的经历,造成他们对感情的完美度和纯粹度要求比一般人更高。
也许是曾经的体验过于难以承受,又也许是全能防御使他们难以触碰自己脆弱的部分。
在小叶看到铁梅失望的时候,对铁梅说“你打我吧”;
在小叶看到铁梅和茉莉陷入争吵的时候,对他们说“都是我的错,对不起”。
通常“小叶们”对自己内在的脆弱的部分既恐惧又羞耻,而他们的“承担”和“认错”出于内心的恐惧和羞耻,同时会把自己脆弱的感受分裂并投射给关系中的他人,好像铁梅反倒是那个受不了她撒谎的脆弱者,她们母女才是无法承担责任的脆弱者。
这也是“小叶们”在早年与养育着互动中学会的照顾脆弱自我的方式——他们太过渴望稳定且长久的关系,经不起一丝丝冲突与矛盾。
电影最后,小叶放弃了胡医生,这里有一个“死亡和发展”的原则:我只有放弃一些东西,才能获得新的东西。
这种放弃暂时可能会引起极大的内心困惑和绝望,但这有助于寻觅到自己信赖的人,他们会理解我面临的问题和真诚的对待我。
他们可以开始不需要经常去与内在的脆弱进行激烈的斗争,而是开始为自己做一点事。比如接纳自己的缺爱的表象和对自己生活意义的思考。
《好东西》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改变的可能性,它能通过一起探讨日常生活的朋友实现。但王铁梅毕竟可遇不可求,她只属于小叶。
缺爱的“小叶们”,如果你没有铁梅,也不要任由自己独自趟过痛苦的河流,我邀请你走进咨询室开启一段陪伴之旅。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事物的节奏,我们不需要对自己生气。
要知道,在自己力所能及时,我们已经尽力做了自己当下所能做到的。
接受这件事也许很难,但也不必因为这个事实而苛责自己,试着闭上双眼,饱含深情地对自己说:
“过去的你,辛苦了。”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谭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