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国产大模型DeepSeek 以全球领先的性价比,让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进了千家万户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接着深圳福田区推出基于DeepSeek 开发的AI数智员工,上线的11大类70名数智员工工作覆盖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多元场景;个性化定制生成时间从5天压缩至分钟级,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过95%,审核时间缩短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
同时,深圳街头出现机器人警察、机器人网格员。春晚跳舞后下台走路还要人扶的宇树机器人,接入DeepSeek后,算法迭代飞速升级,笔者写稿时宇树机器人已经能稳稳秀出回旋腿,宇树官方发微博称:“算法继续升级,任意动作任意学,大家还想看他跳什么,请发到评论区。”
我还看到有资深IT专家预言:上个年代的程序员将在三年内基本淘汰,五年内彻底出清,一部分彻底离开程序员岗位,一部分升级为面向AI编程的工程师。………
这段时间每天被时时更新的AI信息轰炸,身为孩子家长,同时作为广州红树林心理机构的咨询师,我觉察到自己情绪的变化:先是震惊、欣喜,但很快就是对未知剧变的疑惑和惶恐。
技术的馈赠必然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职业版图正在重构,教育模式面临变革,人类生活加速异化。
我不断地与DS对话,寻求答案。
我问DS: 哪些职业抗AI替代?DS回答说,未来最安全的职业,是那些需要“人性”深度参与的工作,比如:需要高度创造力的职业、需要人际互动与情感支持的职业、需要复杂决策与灵活性的职业、依赖精细操作与应变能力的职业、跨学科整合型职业、以及AI相关新型职业。
我又问DS, 抗AI替代的核心能力是什么?DS回答是:
创造力:提出新问题、设计新方案;
情商:理解他人情感并建立信任;
复杂决策:在模糊情境中权衡利弊;
跨领域整合:连接不同学科知识;
动手能力:灵活操作与即时速度。
当AI如空气般渗透生活时,作为父母,我们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清醒:我们哪些做法将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并在AI社会立足?我们哪些做法可能只是迎合了被技术包装的焦虑、反而会伤害孩子呢?
我不断询问DS,它的回答总是华丽而空洞,毕竟,人类还未经历的时代,它从何搜索思考推理预测呢?想起网友分享的一个搞笑题目:一根5.5米长的竹竿,能否通过高4米宽3米的门?很多AI回答“否”,我问DS, 它居然思考推理了218秒,满屏复杂数学计算,各种角度假设推理计算,最后才回答“可以”。
看着它忙碌而蠢笨的模样,我终于又感受到作为人类的骄傲和尊严。原来,人类的潜意识和经验得来的直觉,都是AI无法企及的能力。
那么,父母到底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以下是这段时间我的思考,分享给读者朋友们。
AI时代,父母应该做什么?
父母首先要学会了解AI的局限性,识别AI信息真伪,培养批判性思维。
AI通过海量文本学习语言模式,但缺乏真实世界的体验和验证能力,当遇到训练数据中为充分覆盖的领域,可能基于语义关联而生成看似合理但虚幻的内容。这被称作“AI幻觉“,或”事实性错误“。AI 会编造数据、故事、场景等,毫不犹豫地吹牛。
我们的网络里已太多虚假的视频图文,如果家长盲目相信AI的输出,势必被虚假信息裹挟。
所以,对于AI输出的信息,需要批评性接受,多质疑,多印证;尤其对于AI输出的数据和故事,必须追问确认真实性。
当父母把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示范给孩子时,就能成为孩子的最好榜样。
做孩子“离线时刻”的守护者。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3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报告》,在调查12000名小学生,并做相关关系分析后发现:每日使用电子屏幕时间超过3小时的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比控制组低28%,该差异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更为显著。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5岁以下儿童每日使用电子屏幕时间不超过1小时,学龄儿童建议分段使用电子产品,每次使用时间不超过20分钟。
建议父母每天创造“无屏时间”,关掉智能学习机,放下手机陪伴孩子,聊天、游戏,观察蚂蚁搬家。
心理学家科胡特所说的“镜映需求”告诉我们:孩子需要从父母眼中看见自己的存在,而不是只接受屏幕里的虚拟反馈。
提升电子设备使用质量,警惕智能依赖症。
家长可以允许孩子用AI检查作业,但必须让孩子亲手写下解题思路,就像使用计算器前必须先懂得算术的竖式计算。
培养“笨功夫”,或者”无用之用“:抵抗将来AI对人异化的能力。
让孩子坚持纸质阅读和手写日记的习惯;神经科学证明,书写时手和大脑的协调会激活更多神经元的链接,这是AI无法替代的认知训练。
玩需要等待的传统游戏,比如种绿豆观察发芽、养蚕宝宝看它结茧抽丝等;持续观察可刺激孩子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强化专注力神经回路。定期进行“慢速学习”,和孩子一起做需要失败的事情。
鼓励真实的人际互动,鼓励线下交朋友,游戏聚会旅游。
健康的人格,诞生于真实的人际碰撞,真实的人际互动,有助于儿童青少年现实检验力的培养发育。
AI时代,父母不要做什么?
01
不要把孩子的兴趣功利化
首先,不要把孩子的兴趣功利化,呵护孩子的天性和感知能力,这才是对抗AI替代最有力的竞争力。
我有个来访,在小县城长大,幼时有阵子喜欢在小河里摸鱼,妈妈发现后很开心,就让孩子拼命捉鱼,好去集市赚钱;后来这孩子又跟着邻居叔叔婶婶学种菜,当他种的豆角长出果实时,妈妈又很开心,动员全家人一起开荒种菜,大量生产后卖菜赚钱。
孩子本来好玩的乐趣,被活生生变成了又苦又累的工作,兴趣全无,叫苦不迭。城里的父母们,是否也经常会把孩子的兴趣班变成考级和各种考试比赛呢?
如果孩子的兴趣被功利化,内在驱力丧失,天性的感知觉将自动降低甚至关闭,AI时代,这种做法将得不偿失。
02
别用数据囚禁孩子的成长
过度量化孩子的行为,会让孩子产生“表现焦虑“,失去自然生长的快乐。
请忽视这些对孩子健康毫无意义的数据:在线课程的即时排名、学习APP的”超越XX%用户“的提示等等。
03
别把屏幕当成情感替代品
孩子哭泣时如果家长递给他平板电脑,这就像用创可贴包扎身体的内出血。父母用身体的接触、眼睛对眼睛的对话,比智能产品的陪伴更有温度和力量。
04
沉下心来,重新观察孩子
最后,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满意,家长请不要焦虑,更不要逼孩子。沉下心来,重新观察孩子,他的天性和爱好在哪里?
也许,那里藏着AI无法替代的能力!如果孩子偏科,那就好好培养他喜欢和擅长的学科,请记住: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中学英语总是不及格,还被英语老师说笨呢!
努力写这篇文章,或许是我本人缓解AI焦虑的方法之一。以上粗浅的想法,希望能抛砖引玉,收获读者朋友们更加宝贵的心得体会。
在这个被算法丈量的时代,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机构,用19年的深耕守护着人性的温度。您在此文中每一个共鸣的瞬间,都将在红树林心理的咨询、沙龙和工作坊中,找到定制化的成长方案。真正的教育智慧,永远在真实对话中生长。
上一篇: 当腰痛让我跌倒时,心理咨询师接住了我的情绪|心理咨询
下一篇: 《六姊妹》何家丽的一生困局|影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