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父母婚姻走到岔路,对孩子有哪些深远影响?|青少年心理   案例分析

父母婚姻走到岔路,对孩子有哪些深远影响?|青少年心理

来源:红树林心理    作者:周丽明    发布时间:2025-03-22    阅读数:14

当下社会的离婚率高发,以及近期,两会期间热议的删除离婚冷静期的讨论,离婚议题,又再次上了热搜。


离婚,对父母而言,是一次婚姻自由的再次选择,而对于孩子而言,这是一场被接受的开始,离婚对孩子心理成长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理解其中的影响,父母是可以选择为孩子把伤害减少到最少的可能性的。


父母的离婚,会带来孩子心理成长中哪些影响呢?


心理上的“碎片化”原型性的分离焦虑


荣格心理学家认为,父母离婚可能导致孩子内在心理的“分裂感”。这是对完整家庭原型的破坏,从而触发无意识中的恐惧与不安全感。


父母一方的离开,也会让孩子对安全依恋的建立和稳定造成伤害。可能被孩子体验为一种原型性的分离焦虑,对父母原型的碎片化。


根据克莱因(Melanie Klein)的理论,儿童在心理压力下,为了应对父母的分离,内心可能使用“分裂”的防御机制,将父母分为“全好”或“全坏”的客体。


特别是父母在分开过程中,经常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对骂,孩子可能将责任归咎于一方,同时理想化另一方,这种分裂会阻碍孩子整合真实、复杂的人际认知,孩子长大后,在人际关系里常常持有两极化的好人和坏人。


在理想化的期待中开始一段关系,在失望中结束一段关系。在学习中,可能也会出现偏科、特别讨厌某一个老师等等。


在解决分裂问题上,荣格主张需要整合孩子的分裂心理,通过使用艺术或者梦境分析的象征化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分离的意义,逐渐将分裂的情感整合为更完整的自我。


而对于家长,父母感情分离后,不代表父母的责任分离,双方依然共同努力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在心理层面上继续得到父母双方源源不断的爱意。




替代父母表达愤怒

出现叛逆或者情绪失控行为


父母分开后,一方面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控诉另一方父母,孩子可能不得不安抚一方父母,保护受委屈一方面的父母。


而父母之间的爱与恨,这种负面的情绪若未被处理,孩子会将父母的冲突内化,形成内在的对立矛盾,也可能为委屈一方的父母表达愤怒,对抗另一方,甚至可能在家里容易乱发脾气,情绪失控,跟同学、朋友或者老师等容易出现冲突。


解决方向:父母停止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方父母,并持续表达对方关心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从父母的冲突中走出来,回归TA自己,同时多陪伴孩子进行一些游戏活动或者体育活动,重新建立跟父母双方稳定的链接。


被抛弃感如影相随

自尊感下降,成为一个小大人


如果孩子感觉到坏爸爸抛弃了我们,或者坏妈妈不要我了,这造成了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形成------被一方父母抛弃后,感受到委屈和愤怒,进而感觉都是我的错,是由于我不好父母才分开的。


容易对父母产生极端情感,如憎恨父亲、过度依赖母亲,在未来亲密关系中,难以容忍伴侣的缺点。对亲密关系感到矛盾,既饥渴亲密关系和依恋,又害怕失去,不信任对方真的喜欢自己,常常进行信任度测试。被抛弃感如影相随,自卑增加,幸福感减少,未来亲密关系困难。


在情感上,父母离婚可能迫使孩子压抑一些悲伤或者愤怒的情感,这些未被接纳的情感,可能成为孩子的阴影部分,在无意识中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攻击性、退缩或过度讨好的行为。


同时,孩子可能发展出适应性的人格面具,如伪装坚强或过早承担“小大人”角色,过早承担情绪照顾者的角色,承担缺失父母一方的责任,以应对家庭破裂后的新环境。这种面具可能阻碍真实自我心理的发展,孩子过早承担大人角色,过早成熟,成为讨好或者内耗的性格。


荣格心理学家建议:引导孩表达被压抑的情感,或者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让孩子通过绘画、沙盘游戏等方式,减少阴影的负面影响。


养育孩子一方的家长,可以借助朋友和家族中其他的异性亲属的帮忙,让孩子在抚养方的异性亲属交往中得到不同方式的照顾。


同时,尊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一致,或跟非抚养方家长有相同的兴趣和观点。




最后


父母分开,常常是一个不得以的选择,外在家庭的破裂不必然导致孩子内在心灵的破碎,在父母离婚后,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实现心理重建。


一是不否认孩子心理上的痛苦,鼓励孩子跟非抚养方家长联系,帮助孩子看见对方关爱孩子的地方。


二是是通过稳定的照料者或仪式重建孩子内在的家庭原型。


三是支持孩子在分离中发展独立而完整的自我,在情感上跟父母既有安全的依恋又有自我的独立。


父母双方作为孩子的天与地,依然珍爱着孩子,陪孩子一起笑对生活,归还孩子一个开心和健康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