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家庭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亲子家庭 > 听见自己的声音   亲子家庭

听见自己的声音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07    阅读数:1770
 
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小故事:一位父亲送女儿去上幼儿园,一路上孩子一直跟爸爸撒娇说自己今天不想去幼儿园,想跟爸爸在一起,爸爸没当真,以为只是孩子想偷懒。到了幼儿园门口,孩子突然紧紧抱住爸爸的脖子,眼泪汪汪地看着他,爸爸问了一句:“你是今天特别不想离开爸爸吗?”女儿点点头。于是爸爸毫不迟疑地抱起女儿回家了。
 
故事中的爸爸能听到女儿的心声,尊重和满足她的需要,而不是依据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女儿的内心状态,这让我心里油然生出温暖。设想一下,如果当时这位父亲坚持让女儿去幼儿园,而且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也许女儿就会觉得自己的感受是不被相信和重视的,渐渐地就不再真实地表达自己,而是按照父亲的期望和需要去表现,最后孩子有可能会变得无法相信自己,怀疑甚至是压抑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要
 
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人要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如何做,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果不够强大,就很容易会被淹没在一片嘈杂里。有个朋友曾和我说,ta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人,不清楚自己的想法,于是ta常常需要向别人寻求建议,关于自己是怎么样的人、关于工作、关于未来…但结果经常是ta会迷失在别人给的众多意见里。ta觉得每个人说的好像都有道理,但又都不是完全准确。事实上ta的内心对于这些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不够坚定,所以要向他人借力,渴望别人能帮ta说出自己内心所想,但当自己都不能倾听自己,相信自己时,别人又如何能识别tan内心涌动的那一部分呢?
 
电影《飞跃疯人院》里有个男孩比利,胆小怯懦,有严重的口吃,他非常依赖而又害怕自己的母亲,而护士长瑞秋也利用这一点来压制比利。有一次比利和一个女人发生关系被瑞秋撞见,瑞秋责问比利是否感到羞耻,比利第一次非常流利而自豪地说“不,我不觉得”。但当瑞秋威胁要將此事告诉比利的母亲时,比利惊恐万分,几乎奔溃,他向瑞秋下跪,结结巴巴地求她不要这样做。比利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有正常的需求,但只要想到母亲会不赞同,比利就会非常变得无力和害怕,无法再为自己发声,于是他又变得唯唯诺诺,说不清话。这真的令人痛心和遗憾。
 
如果我们可以意识到这个问题,也许可以采取行动试着去改善。孩童时期,我们要依附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才能存活,所以我们会有意或无意地去迎合他们的喜好,以获得他们的关注和认可。但当我们长大以后,我们需要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去体会自己的感受,去遵从自己的想法,然后活出自己的生命。这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与自己内心的联结之路纷繁芜杂,需要仔细辨认、尝试,在看见内心之后去遵从它更需要勇气—当做出这一选择时,就意味着我们不再倚仗别人,并且要为自己的行动负责。也许一开始这会让人感到恐慌和不适,会产生怀疑和担心: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会不会失去父母的爱;这样做是对的吗;会有什么后果吗…等等,但当我们从一个个小的举动开始尝试的时候,会从中渐渐累积力量,也会看到真实表达自己并不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也许一开始会遇到一些阻挠,但最终我们可以体验到内外一致,真实地活着是非常美好的体验。当然,由于现实的限制,人们都难以完全地听凭内心而活,总是有要妥协的时候。但在适当的理的范围內,活出生命本然和舒展的姿态,是每个人可以努力的方向。
所以,你愿意试着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为之行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