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情感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婚恋情感 > 婚恋心理咨询:爱自己,跟谁结婚都一样   婚恋情感

婚恋心理咨询:爱自己,跟谁结婚都一样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0-11-18    阅读数:2373
   也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上不管跟谁结婚,结果都一样。你不能总是期望你的伴侣帮你找到真正的快乐,让你重获自信。无论你和谁结婚,最终总是会与自己相遇。因此,我认为你大可留在现在与你一起生活的这个人身边——不管你们现在的状态多么糟糕。当婚姻搁浅、气氛冷漠时,当内心充满愤怒时,当彼此仇视厌恶时,恰恰正是婚姻的转机。

  我知道这个观点马上就会引发各种反对意见。童话故事中,王子与公主相遇、相恋、结婚,然后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现实中的婚姻生活却危机四伏,处理不当,原本相爱的两人就有可能分道扬镳。

  目前,世界平均离婚率已达到33% ,在人口稠密地区,离婚率甚至高达50% ,仅在2003 年,德国就有超过20 万对夫妻离异。所有这些人在结婚之初,都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而且他们相信找到的正是自己的另一半。后来他们离婚,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当初所希望的幸福。所以,这段婚姻看起来就像一个早已设计好的骗局。

           

  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我告诉你,至少有70% 的婚姻根本不必以离异告终,你和谁结婚结果都一样,因为你最终遇到的还是你自己。我希望能推动你的思维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剖析婚姻:婚姻绝对不是将浪漫当做礼品加以精美包装,它的真意在于能否平衡和调节伴侣间的内在冲突。婚姻一直就是能让彼此从对方的给予中发现真爱的场所。生活哲学告诉我们:生活本身就是一所学校。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亲密关系和婚姻就是一所培养社会精英的高等学府。在这里,你首先必须面对一场艰难的考试,然后,你才能更多地学习和成长,被更多的人接受……

      即便格林童话一心想传达给我们“从此王子和公主就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大团圆结局,但大自然对一切自有安排。在婚姻的内在核心里,始终埋藏着生命中最具挑战性的动力和彼此矛盾的冲突。尽管两人的亲密接触,使婚姻关系比任何其他形式的关系都丰富得多,但同时这种长期持续的关系所承担的责任,也会令彼此最大限度地相互消磨损耗。婚姻时常令我们感到沮丧——睡在身边的那个人似乎并不是最好的灵魂伴侣,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置身于人类生命的对立统一之中。我们从来就是不完整的。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起,我们也开始了寻找另一半的旅程,渴望与他实现身体上、精神上以及情感上的统一。这种渴望是与生俱来的,来自我们的遗传密码。终于有一天,我们碰到了生命中的他,并结为夫妻。驱使我们不断寻找的内在力量终于平静下来,我们第一次感觉到完满合一。

  但往往好景不长。结婚几年以后,有多少伴侣能一直相依相偎,始终保持完满合一?他们还能感觉到多少和谐与快乐,是否还能深层次地进行沟通?你是否认识一对结婚多年的伴侣,他们依然抱有希望,能通过彼此达到自身的完满合一?哪对伴侣能将相互间的差异当做使自己变得更加富有同情心、更加慷慨和高尚的挑战与机遇?哪对伴侣能将婚姻中出现的紧张状态当做指明灯,去进一步了解对方?居高不下的离婚率说明,与另一个人在一起的生活,将随着时间流逝,逐步变成一种令人无法承受的负担。与我们结婚时所期望的恰恰相反:一切长久以来我们所渴望的幸福、完满以及和谐,不仅没有靠近我们,反而使我们完善自身的希望和对另一半的信任渐行渐远。

  本书探讨的是关于幸福的主题和伴侣关系中的融洽与和谐,旨在说明幸福与和谐都可能在婚姻生活中逐年增长。每个人都可以为此而不断努力,但你首先必须从一个误区中走出来:并非只有找到正确的另一半,你才能获得幸福。本书要告诉你的就是,你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你能使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变得充实而丰富。但是,你必须将寻找的触角伸向你的世界。

 

       真正的伴侣是你自己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确实可以获得完满合一,只不过寻找的路径不在外部世界。相反,我们所需要的理想化的存在与完满合一的感觉,更多的是从我们自身内部获得。每一个人生来就是如此,但人们往往很容易忘记这一点。这就如同一颗葵花籽,所有使它最终成长为一棵向日葵的信息已经都蕴涵在种子里了。葵花籽从不会自问:我能不能长成一棵苹果树?它只是向上生长,直到长成一棵最好的向日葵。

  而我们人类的成长过程却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现实的限制、父母的要求、社会赋予的影响,如同精神上的遗传基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强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让我们渐渐遗忘了原本属于我们的完整性,使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核心目标,并丧失了扎入大地的根须,无法获得成长所需的营养和动力。我们在通向内在生命源泉的通道上迷失了方向,也就失去了与自然、充满活力、直观的生命本体的联系。而我们要承受的是,将内在的空虚包裹进一层厚厚的硬壳,开始扮演我们的角色,并为自己制订出一套完整却空虚个性体系。

  有时我们会极为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角色,逐渐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开始自问:难道苹果树不是更好吗?也许长成向日葵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失去了与本原的联系,我们从此陷入不断寻找的困境。内心因为相互矛盾的需求被撕裂,我们始终矛盾重重:对自由的渴望与接近他人的需求同样强烈,还未来得及享受内心深处的激情,就已被随之而来的恐惧所压倒;我们乘着梦想的翅膀刚刚起航,立刻就坠入无法突破的重围;慷慨伴随着贪婪,热爱与抗拒,有意与无意之间形成的各种矛盾,使我们徘徊不定,进退两难。我们被内心的矛盾驱使,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找、追逐:我们可以一走了之远离一切,但却因为一直以来接受的观念,不得不留下来照料一切;我们期待摆脱所有束缚回归自然,但所接受的教育却不允许我们这样做;我们渴望成为一个热情奔放的女性,追求梦想中的情爱,但我们的母性却要求自己承担起所有的责任,无法随心所欲;我们梦想成为一个充满力量的男性去经历更多的风险奇遇,但心里却希望躺在温暖的怀抱里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

当我们试图从与另一个人的共同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幸福时,我们想得到的,其实是内心的稳定与和谐。我们在寻找回到自身本原的可能性和作为种子的完整性,而通向核心的渠道却在此时被堵塞。大多时候,我们甚至无法再感到它的存在。我们所拥有的宝贵资源被内心的紧张遮蔽,如同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内心的感觉被封锁在内心深处得不到宣泄。所以,我们不再是完整统一的个体,我们的部分人格枯萎凋谢,并在潜意识里彼此冲突。我们的生活杂乱无序,失去了发展的方向。

  但这些内心冲突,多数时候并不能被我们清醒地感知,我们只是感觉内心缺乏平静与快乐,于是在身边寻找一切可能使我们得到改善和补充的事物。我们一直都在寻找更好的另一半,寻找伟大的爱情和一个能让我们安宁的人。一旦我们满怀激情地投入一段感情,便会渴望完整和统一。人们希望通过与另一个人建立伴侣关系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人们需要一个伴侣,使自己感受完满,得到理解,使自己变得强大,得到提升,并实现内心的平衡。

 

       学会如实展现自己

  为了能找到并拥有理想伴侣,我们必须展现出最精彩的那一面——问题立刻就出现了。我们表现出来的是我们认为能够被对方所认可,特别具有展示性的长处。实际上,我们感觉自己一直很受伤,因为对方不能接纳我们原本的样子,最终我们会自觉地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断内化,直至彻底忘记本我。当我们认识新对象,我们不是生活在自然完满的状态下,而是作为一个“更理想的另一半”存在着,并努力展现着我们认为特别值得展现的优势。在潜意识里,我们努力按照小时候父母所期望和长大后社会对我们要求的方式去生活。同时,不仅在我们的另一半面前,甚至在自己面前,我们都试图将个性中并不吸引人的部分隐藏在表面的完美光环之后。而这样的戏法令我们越来越苦闷,越来越不幸福。如同一个电影场景:

     一位年轻姑娘为了去赴长久思念的心上人的约会仔细地打扮自己。她一只手拎着性感的三角小内裤,另一只手拿着一件能将肚子和屁股紧紧包裹起来的肉色紧身衣,让大腿到腰身的曲线充分展现出来。让她难以抉择的是,究竟要不要穿上这件紧身衣?如果她穿上了这件紧身衣,她的身材会显得修长苗条,十分诱人。可是,一旦到了那个决定性的夜晚,当那个梦中情人脱下她的外衣看到那件肉色的玩意儿时,他将会作何反应?……可是如果她不穿紧身衣,只穿那件诱惑力十足的性感内裤,那么他会在见面的第一刻就看到她臀部凸出的赘肉,而她每走一步都要担心裤线是否会绷开。

  没有什么能比伴侣关系更容易让我们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也没有什么能像亲密关系那样彻底揭穿我们美化自己的各类诡计。我们越是彼此接近,生活的时间越长久,就越无法控制自己,越来越偏离生活的轨道。易怒、伤害、误解、抱怨、疲惫、麻木、猜忌……因此,对我们的亲密关系和伴侣生活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诚实地看待自身,并学会如实地展现自己。

  我们必须有直面自己本性的勇气。如果我们不打开心扉接纳它,那么我们会将身边的人都赶走。所以,我们必须自己先看清长裙下包裹的身体,接受那些恼人的赘肉,坦然面对一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那些我们欲除之而后快的赘肉,是否在更深的层面上对我们有特殊的意义或积极作用。

  一位心理咨询师向我讲述了她的一个咨询者的故事。这位女士深受肥胖之苦,用尽了各种办法减肥,但收效甚微。她发现,每当她想跟一位男士确定关系时,她的体重就会明显增加。她开始认真研究自己内心对于男人的潜在看法,之后她不得不承认,对待男人,她的评价一点也不比早年被父亲遗弃的母亲好。于是,她开始明白,身体上增加的赘肉,恰恰是自我保护的一层铠甲,用来防止她陷入情网,以避免最终被抛弃的命运。

  后来发生的事情,使她终于能够看清男人与肥胖之间的关系。由于工作的原因,她必须去埃及几个月。在那里,男人更喜欢体态丰满甚至肥硕的女人。所以,当她从埃及回来继续咨询时,她明显地消瘦了。她的身体再次为她筑起了自我保护的防线,令男人对她望而却步。她告诉咨询师:“不知道为什么就瘦了,我一点食欲都没有,完全不想吃东西……”当她认识到其中相互制约的关系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她调整心态后,终于能向一个男人完全敞开心扉并接纳他。自然而然,她身上那层像铠甲般的赘肉也就消失了。

      我们都痛恨精神上和身体上的赘肉损害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让我们产生羞耻感并对自己感到愤怒。于是我们努力戒烟,节食减肥,尽量不喝带酒精的饮料,因为我们希望伴侣眼中的我们是完美的。可我们从来也不曾想到这样的现实:我们寻找,是因为内心的缺失或痛苦。事实上就在我们试图寻找安慰的时候,我们仍感到孤独或无助;当我们懒散地抽烟或恣意地喝酒时,我们感觉受到内心的谴责和抵制。我们不想变得软弱,也不愿被赘肉所拖累。于是我们不断用自己的意志与自身的缺陷作斗争。但通常情况下我们能在短时间里坚持原则,摆脱困扰,但成瘾的嗜好最终将在反弹作用下使我们陷得更深而不能自拔。

 

      换伴侣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如何长期有效地戒除嗜好?首先我们必须了解,香烟、巧克力或啤酒,或其他任何一种令我们上瘾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给我们带来愉悦的感觉,我们只是暂时将注意力转移了而已。当麻醉作用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内心的感觉只会比此前更加糟糕。

  每一种恶性嗜好都是这样形成的,其中也包括对伴侣关系的依赖。其实重要的并不是如何转移我们对内心痛苦的关注,而是如何去了解造成依赖性的最核心问题。德语中“成瘾”(Sucht) 和“寻找”(Suche) 的词干相同,正好表明了其中的紧密关系。不管是伴侣、食物、烟酒还是毒品,我们都是因为寻找而成瘾。酒精能帮我们摆脱僵化压抑的感觉,几杯酒下肚,我们会慢慢放松下来,感觉自己轻松愉快且慷慨大方;香烟则带给我们自在与浪漫,尤其是在打电话、谈话或思考时……我们的伴侣更是抵御各种问题的灵丹妙药和万金油,而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我们那种一直在寻找的完满合一感。

  原有的完满合一感,体现了我们对身体接触的需求。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在生活中不再去追求流畅灵动的感觉和盎然勃发的生机,不再去设法接近对方同时保持彼此的自由。我们从对方那里不仅不能得到满足感,反而遭到责怪和拒绝。这样的伤痛令人难以承受。于是我们宁愿将所有的这些需求彻底根除,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相信,我们已不再需要这一切了。现在,痛苦消失了,没有人能再伤害到我们,但留在内心深处的却只有一片空虚。

      失去内心的感觉,失去与他人的联系,压抑自己的需要,我们已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开始时,我们能在放纵的片刻感到满足,心灵也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我们早晚会认识到,自己已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们为填充欲望的深谷而焦虑憔悴,为了暂时的解脱而不停地奔波忙碌。所有这些求得一时快乐的手段只能让内心的空洞越来越大,而所有能通过自我麻醉获得一时安慰的解脱方式,奏效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没有一个伴侣能长时间地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只能越来越沉迷于各种各样麻醉品中。

  只有当我们敢于重新追问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不断地麻醉自己?究竟要逃避什么?只有当我们放弃嗜好,再次回到对本原的追寻中来,我们才有可能重获健康和幸福。如果我们鼓起勇气走上自救的道路,那么嗜好就会被我们转化为前所未有的力量。

  为了建立起能带来幸福的长期关系,我们必须对我们人格中那些被拒绝、被压抑的部分进行处理和调整。我们总是像表演木偶戏那样来扮演自己的角色:充满爱心的伴侣、关怀备至的父母、乐于助人的同事、坦诚忠实的朋友。我们首先学到的是,应该按照成人和社会的要求去扮演适当的角色。然后我们将个人的价值观连带这些外在的要求,一并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但问题是,当我们无法满足这些要求时又将如何?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就已经知道,大人是根据我们的行为划分好坏的。所以,我们学会了将所有坏的行为隐藏,遮盖起来。当然我们也竭力让自己更符合好孩子的标准。在我们身上始终还潜伏着其他需求:作为孩子,渴望无拘无束地玩耍;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希望去尝试,不断获得更多的新鲜玩意儿;直到今天,我们仍会在安静的时候梦想着激情,希望自己还能再次疯狂,尽情宣泄压抑的情感,让我们心底的需求得到满足。但我们却不可能真的实现这些愿望。自控能力越强的人,面对内心的渴望就越犹豫不定。我们总是咬牙挺住,将自我需求强行吞下去,闷在肚子里,只在别人面前展示我们最优秀的一面。事情一旦行不通,我们就会绕道,为内心的渴望、感觉和需求建立另一条宣泄通道。于是我们变得贪吃嗜酒,在酒足饭饱之际吞云吐雾,或扭曲纵容自己,甚至做一次疯狂的秘密情人。

      我们越是在潜意识里不接受内心的“恶”,就越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隐藏它、拒绝它,用一个能被外在所接受的“好”来代替它,甚至干脆将它压抑下去,直至遗忘。但是,它并不会因此消失,恰恰相反,所有这些会改头换面,通过其他渠道,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更强烈地显现出来。就在我们亲密接触时,所有那些看起来极为令人厌恶的性格特征都会准确无误地展现出来,而在我们的婚姻中,我们最可能丧失理性。我们隐瞒真相,撒谎遮掩;我们寻找外遇,试图离开;我们贪婪地希望不断攫取。当我们意识到这一切,也会对此感到惊慌失措,我们怎么可能做出如此不堪的行为呢?我们只能把原因推到外部,于是我们的伴侣便首当其冲地成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他们让我们变得不幸,让我们忍无可忍。真正将我们推出家门的,是他们!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持这份充满爱恋、生机勃勃的伴侣关系。对那些“恶毒的”、具有控制欲和破坏欲的感觉及想法,我们大多时候是完全没有概念的,或者我们根本不想知道。

  实际上世界上只有一条真正解脱的道路。只有通过这唯一的途径,才能有效地建立和谐的伴侣关系:我们必须有勇气去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真正接触我们的伴侣,坦诚接纳我们内心对真相的了解。一旦你触及令人不快的性格特征和在行为中呈现出的扭曲恐惧,并为此感到震惊,那你就能开始慢慢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伴侣关系所面临的困境。你开始渐渐感觉到,令你不满的这段关系,与你内在深藏的消极乃至破坏性的观念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你越竭力付出关爱,就越觉得你的努力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毫无价值;你越祈求靠近,你离他就越遥远。当一线曙光照亮你的意识层面时,你甚至模糊地感觉到,自己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应有的重视。你会发现并认识到,你的亲密关系已成为一种模式,更换伴侣并不能避免重蹈覆辙。

 

      再多的男友都是初恋男友的翻版

      对明星来说,会有更大的空间和舞台展示自己,或去完成一些其他人不可能做到的事。从好莱坞到中央法院,从摩纳哥到柏林,人们总会碰到鲍里斯·贝克尔(网球明星,前世界单打排名第一,有德国网球金童之称。——译者注)现象。有些人在经历了一段交往甚深且持续很久的情感后,突然分手,令人感到意外。然后他们在短时间内又开始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暧昧关系。就好像唱片上有了一道划痕,同一首歌总是在同一个地方重新开始,又在同一个地方跳回去。不管是电影明星还是体坛健将,或者是公爵的女儿,情况总是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伴侣几乎就像是同一个人。明星们不断地制造婚变,好让自己能一再以相似的方式与相似的人走到一起。而他们都在寻找的,似乎就是他们原本不想再拥有的第一次感情的重复。

  八卦杂志总是喜欢把已经分手的明星们的照片放到一起,于是,普通读者很疑惑,为什么网球明星鲍里斯·贝克尔不能干脆就留在他的前妻芭芭拉和孩子身边?为什么他总是寻找那些特立独行的外国明星,而事实上又不能长久?他的自传或许能向我们揭示其中的奥秘。鲍里斯·贝克尔似乎一直在寻找什么,而这显然是他的前妻芭芭拉和他那些短期伴侣都无法给予他的。因为他在寻找的,是他自己。

  在自传中,鲍里斯·贝克尔勇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披露了此前的私人生活状况。他承认自己有时依赖酒精和药品,并公开表示对放荡关系的悔恨。这本自传所起的作用如同自我咨询,令他得到了解脱。在《盛装》杂志对鲍里斯·贝克尔的一次访谈中,他坦承:“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极端的状态。我该如何与疯狂的社会公众以及随之而来的压力妥当相处?我能向谁请教?我感觉没人能帮我。”他还表示,“很多时候,我更像是一部机器而不是一个人。在球场上,我只有正常发挥才能赢得比赛;球场外,我只有保持微笑才能维持人气。表面上一切都很完美,但背后的一切又有谁知道呢?”

  鲍里斯·贝克尔和其他明星一样,始终处于惧怕丧失公众关注的压力之中。如果人不能再通过自己的感觉去感知世界,就只有从外界去寻求认可和接纳,自然就无法感知我们身边那些人的存在。我们去寻找,努力尝试,但我们什么也感觉不到。我们只能被自动运行的内在模式所驱使,一路磕磕绊绊走下去,直到有一天,我们终于与自己再次相遇。

      有一次,我读到一篇关于冰上明星凯塔琳娜·威特的简要报道。在她结束了自己刻骨铭心的初恋之后,“至少有八个男友从她身边匆匆而过”。报道还配了照片,从中可以看出,那些新男友几乎都是初恋男友的翻版。凯塔琳娜·威特在访谈中透露,她一直“无法摆脱悲伤”,在她寻找共同生活的伴侣时,似乎总是不能碰到正确的那一个。一位前男友则对此发表了另一番言论:“如果你跟凯塔琳娜一起生活过,作为男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无所谓,因为你不过就是她的搬运工而已。”而习惯置身于耀眼光环之下的凯塔琳娜·威特则表示,她从来不想和一个只能依赖自己的男人共同生活:“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我能与我的伴侣平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现在这个不能给我这样的感觉,那么我就不得不为了我的幸福去寻找下一个。”

  如果我们总是希望从新伴侣那里得到幸福,那么我们通常会在对现有伴侣失望之后,立刻去寻找新伴侣。就像凯塔琳娜·威特那样。无论和谁在一起,人只有先解决了自己内心的冲突,才能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我们通过媒体报道能了解到明星们对亲密关系的渴求,也许他们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少的限制,能够更自由地去尝试,但内在的焦虑却让他们与普通人一样,被驱使着不停地奔向下一个新目标。我们意识到自己渴望与他人确定关系,但潜意识中的一套系统却总是在破坏这个目标的实现。如何发现其中的矛盾并坦然面对它,正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主题,也是我们真正的任务。

  如果我们不能进行自我审视,看不清楚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总是在固定的地方出轨,我们的伴侣关系就会像唱针一样,在同一个地方跳开,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如同带有划痕的唱片,总是回到开始的地方,最终让我们筋疲力尽,沉沦于无爱无趣的黯淡人生。仅仅靠我们的理性和意识很难完成这份工作,即便我们拥有坚强的意志力,并明确告诫自己:再也不要陷入同样的关系中,再也不要经历同样的痛苦,再也不会接纳这样的伴侣,“一切将要重新开始!”即便如此,内心的固有模式、错误的婚恋观念以及内心的伤痛却早已使我们的爱情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一切都会再次重复。

 

       不改变自己,换了伴侣命运还是一样

      当希尔德来找我时,她刚刚和男友分手。他们已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男友却经常欺骗她。之后,她的现任丈夫将她从那个冷血的花花公子手中拯救出来。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幸福美满,她丈夫与之前那个男友完全相反,心地善良,对她也关怀备至。然而谁也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男人简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挥霍无度并欺骗她,甚至比之前那个男友更恶劣更无所顾忌。

  卡琳斯的第一任丈夫不仅依靠她生活,还经常殴打她。她的朋友们都说:“那家伙性情暴躁,极端自私。”大家都一致认为,她不应该和那个混账男人在一起。她的下一个男友看起来则完全不同: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慷慨大方。卡琳斯的生活顿时充满了阳光与希望。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看似完美的男人也开始殴打她。分手时,她两手空空地离开,再次变得一无所有。

  当第三个男人出现时,对卡琳斯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他是个成功的企业家,完全拜倒在卡琳斯的石榴裙下,对她呵护备至。他立下遗嘱,将自己一半的财产留给了她。然而,在他们结婚后,他也开始殴打她,不久之后,这个男人破产了,她自然也失去了一切。

  你可以把这些事例看成是令人感伤的个例,但是,感情确实有其发展规律可遵循。对此,我们或者不愿承认其存在,或者无法领会其内涵。人们的潜意识很可能隐藏在内心深处不易察觉,但会在伴侣关系中很轻易地显现出来。

  即便现在你的伴侣关系看上去很和谐,但你会发现,令你失望并急于摆脱的感情,往往是由你自己一手造成的。这一点,你将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地理解。

 

       真爱能让青蛙变王子

      婚姻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在一段婚姻破裂后,有些人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们会担心,一旦步入婚姻的殿堂,大部分罗曼蒂克的幻想就不得不抛到九霄云外。

  我们时刻殷切期盼着翩然而至的白马王子和完美无瑕的公主,但找到的却都是一些平淡无奇的人,尽管我们很失望,但还是接受了他们。然而在婚姻的长河里,他们越来越乏味无趣,变成幻想破灭后不招人爱的“青蛙”。

      一位智者曾说过:“从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起,从王子到青蛙的蜕变过程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对于智者来说,这没什么令人焦虑的,“作为青蛙,并不是什么糟糕的事情。整个世界充满着’青蛙人’。”智者甚至认为,当我们梦想中的王子或公主现出青蛙的原形时,我们应感到幸运,因为真正的王子和公主是不会对我们这些青蛙感兴趣的。“我们最好还是接受这样的现实:我们也不过就是青蛙而已,还是去真诚地去发现其他青蛙吧。”这就是智者给那些为情所困的人们开出的药方。

  在有关感情的童话中,我个人很推崇《美女与野兽》的故事。它给人以启示,如果你没放弃正在衰老的青蛙或憔悴胆怯的蛙女,如果你始终坚持不懈、满怀激情地爱着相貌丑陋、令人惧怕的野兽,那么通过无条件的爱,野兽也会变成王子或公主。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理想情人的模板:他们美丽、强壮、聪慧、善解人意、感情丰富、教育良好……根据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人可能有上千种期待的模板。但一个人心目中的王子,可能就是另一个人眼中的怪兽。我们将不断用心目中的标准来反复衡量自己的伴侣,一旦我们发现他们什么地方不符合这个标准,就会不假思索地断定,他们根本就不是我们的王子和公主,只不过是青蛙或者野兽。

  真正的爱是不会受这种期待模式影响的。残疾儿童的父母都明白,他们爱自己的孩子,不是因为他们是这样或那样的孩子,这种爱通常是无条件的,而且往往超过了他们的想象。即便他们生下的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他们也知道,自己深爱这个哭闹不休的小野兽,于是,小野兽就在他们心目中变成了小王子与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