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有天晚上我一个朋友的朋友圈,突然转了一个类似“1%的生活”这样的题目,里面是一个漫画,讲述一个叫安妮的漫画姑娘的创业道路。
然后过了没两天,我关注的一个健身达人突然转了一条微博,是关于“伟大的安妮”APP的事件。我就大致了解了一下这个画漫画的姑娘。结果发现这个姑娘画的竟然是我最抵触的鸡汤文,这不仅使我对她加了更多的负分。
说起鸡汤文这个神奇的文体,其实不是这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从当年的《读者》、《故事会》,每次都会有那么几篇规规矩矩的鸡汤文。每个月读完这两本妈妈订阅、必须阅读的杂志以后,我自己都会再去买《微型小说选刊》来过过瘾。现在想来,高中时候读余华的《鲜血梅花》、《战栗》、《现实一种》等作品那么过瘾,可能正是对鸡汤文反感的内在表现之一。
鸡汤文长什么样呢?其实这类问题多数有一个风格,就是先抑后扬,突出表现出主人公的事业失意、爱情不顺、家庭不幸,突然转换角度,最后主人公得到好的结果,让人看后心生美好,就是典型的负能量转变成正能量。
我周遭有很多朋友都喜欢鸡汤文,尤其是母亲那个年龄的人或者一些心怀梦想的“小姑娘”(这里说的小姑娘包含了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每天朋友圈转发的就是那些“这才是我要的真正的幸福”、“匆匆那年,过去了就真的回不来了。”又是这些题目后面还要再加上类似“100万人疯狂转发”、“看完心好痛”等文字,让我一看到这样的题目就想快点刷过去。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
仔细看看鸡汤文,多数都是描写人生的不得意、感情的脆弱、希望的破灭等等。我们行走在这个社会上,不论你是亿万富翁还是平民老百姓,相信我,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恼,而人的心理往往倾向放大不愉快而忽略快乐的事。这时,鸡汤文的出现,使这些失落的、苦闷的、迷茫的或者脆弱的人们“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为什么是“仿佛”?
首先来看个大家熟悉的鸡汤文吧。我大致记得(有些细节不太准确,大家原谅)有一篇是讲一个女生,早上起床发现自己家停电,出门坐电梯的时候被邻居家的狗弄脏的裙子还是怎样,到了公司以后工作不顺意,好像还被辞退,临下班的时候收到自己一直暗恋的男生短信,告诉她打算去跟自己喜欢的女生表白,心情十分低落。结果下班打车正巧碰到一个司机也是下班又住在同小区,于是没有收她的打车费;在车上收到那个男生的表白短信;回到家发现家里来电了,隔壁邻居跟她解释说,早上看到她家电线烧坏了,正想抱着狗回家叫老公帮忙修理;同时接到与她原本工作单位竞争的另一家公司的电话,希望以以前几倍的价格请她到那家公司工作。瞬间世界变得十分美好。
文章嘎然停止,看的人一定觉得心生美好,瞬间正能量爆棚。可是,我十分扫兴的问一句,你在这里学到了什么?这个文章对你的人生有什么指导意义?
简单来看,鸡汤文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很好的转换了视角,从解决问题变成了转变视角看问题。这一点很荒谬,他们的逻辑混乱,从不告诉你你到底该如何,而只是会让你换个视角看一下。所以初初读完鸡汤文,有一种心里很舒服的感觉,可是第二天日子还是一样过,失意还是失意,问题一天不解决,失意一天不得消散。这就像是打太极,你抛给我一个问题,我不直接回答,而是问你,你看看你现在有什么?你比那些一无所有的人来说,你已经十分富足,你还要想什么呢?第二天,你还是要上班、面对刁钻的上司、狡猾的同事、永远加不完的班和不会涨的工资。
当看透这一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鸡汤文好像宗教,改变了心境,看待问题就不一样了。可真正的宗教也不是这样啊,它是让你看淡一切,放下所有。自问,除了真正得道的高僧,世人谁敢这么说?
鸡汤偶尔喝一次,算是舒心舒肺,当做饭前餐后的配汤,佐以娱乐效果便好。如果真的每天那它当正餐、餐餐吃,营养不均衡,还容易喝腻,影响其他营养的吸收。要想真正改变体质,还是要均衡营养、辅以运动。遇到问题,提高自我、学习技能、解决问题,才是真的成长。
上一篇: 广州心理咨询:你有“强迫症”吗?
下一篇: 情绪情感心理咨询: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