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家庭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亲子家庭 > 失望过的孩子,更不愿等待   亲子家庭

失望过的孩子,更不愿等待

来源:养育男孩    作者:鱼爸    发布时间:2017-02-13    阅读数:2290

1

我想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越大,越难搞定。

所以我们常常听到父母无奈地声音近乎绝望:

 

你能不能不要天天玩手机游戏?

你能不能好好吃饭,不要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

你能不能不要总是在外边打架?

 

可以安静一点吗?

可以少吃一点零食吗?

可以不要买这么多个玩具吗?

……

 

就拿前几天来说。

我因为还有一点空,所以一个人在书房看一部很早就想看的电影。

儿子就跟奶奶在客厅里看动画片。

平常是规定了电视时间的,如果孩子没有遵守,我会提醒,那天我自己在看就忘了。

结果当我说超时了,要儿子关电视机时。

没想到小家伙直接来一句“爸爸,你不是也看了很久吗,为什么我就不行?”

我也是一时语噎。

 

我知道孩子总是在看着我们,学着父母的行为。

特别是男孩子,喜欢模仿父亲的一举一动。

 

所以我不想一边玩着手机游戏一边教育孩子说玩手机不好。

也不能自己看着电影电视剧,要求孩子不要看。

更不能自己当着孩子的面发着脾气,然后告诉孩子要好好控制脾气,不要总是发火。

 

父母本身没有自律。

无法给孩子带来好的教养。

我们不能只要求孩子,而不要求自己。

 

很多时候,你要孩子自律,其实就是希望孩子听话乖巧顺从,自己省事。

反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感受。

往往不经意间就伤害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最后成为父母的附庸。

那真的是一种可怜。

唯有培养孩子真正发自内在的自律,才是真爱。

 

2

孩子的自控力并非天生,往往来源于后天的环境。

特别是父母本身是否信守承诺,是否能够以身作则。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 Walter Mischel 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他招募了几百名4岁的孩子,研究人员把他们带进一个房间,房间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颗棉花糖。

 

研究人员告诉孩子,自己有事情要离开一会儿,如果他们回来的时候,孩子没有吃掉棉花糖,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如果吃掉了,则没有奖励。

 

结果,有的孩子甚至在房门关上后几秒钟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有的等了一分钟、有的等了五分钟、有的甚至等了十三分钟。

 

而三分之一没有吃的孩子,他们会看着棉花糖,不断往后推,甚至舔上一口,或者通过唱歌、踢桌子、闭眼睛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直到研究员回来。

 

14年后,参加过棉花糖实验的孩子,都已经进入高中,Mischel给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发去了调查问卷。

 

结果发现,不擅长等待的孩子,普遍更有行为问题,无论是在学校或家里都如此。他们的SAT成绩较差,不擅长应对压力环境,注意力不集中,交不到朋友。

而能够等待15分钟的孩子,比只能等待30秒钟的孩子,SAT成绩平均高出210分。

 

在孩子们进入而立之年后,两拔孩子也出现了明显不一样的表现。

 

那些不擅长等待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体重超标,沾染毒品。

 

而擅长等待的,则普遍获得更大成就,更少地出现例如犯罪、肥胖和吸毒等不良问题。

 

故事没有完,我们从上面的试验可以看出能自我控制的孩子优秀的概率更大,但是没有看到是什么决定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后来,罗彻斯特大学的Celeste Kidd,重新改良了这个实验。在引入“棉花糖”实验之前,她将孩子分成A、B两组,同时让孩子们和她的同事一起画画,旁边放了一盒用过的蜡笔。


有一位同事会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现在用这些旧的蜡笔,或者稍等一下,她会去拿一些全新的更加漂亮的蜡笔”。几分钟后,A组的那个成人拿着全新的蜡笔回来了;而B组的成人空手回来,和孩子们道歉,说,“对不起,我记错了,我们没有新蜡笔了。”

 

同样的情况又重复了一遍,这次是许诺有新的贴纸,同样的,A组的孩子得到了新的贴纸,而B组的成人又再一次道歉。经过这两次前期的“热身”后, Kidd开始引入了“棉花糖”实验。结果非常令人震惊,A组(也就是成人两次都兑现承诺的那组)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B组的孩子高出四倍。

 

通过这个试验我们看到,孩子的自控力,并不完全是天生的,它是后天获得的。


它和孩子的父母是否对孩子信守承诺有莫大的关系。

 

要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律;要让他们养成自律意识,对安全感产生信任,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3

我曾见过一个非常让父母头疼的孩子。

 

她和周边的小朋友都很难相处。

因为只要见到想要的东西,必须马上拿到手,哪怕是别人的玩具,哪怕大人承诺说买一个给她,说什么都不会松手。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她的爷爷奶奶奶奶经常哄骗她。

比如为了让她回家,而她又不想回去,想继续玩。

这时候她奶奶就会抱起她说“你妈妈回来了,给你买了好多好玩的,快点回去。”

刚开始我发现她很乐意回去。

当然她妈妈在外边上班,根本就没回去。

还有很多的版本,比如“我们先回去,等一会就来”

结果从来没有马上就来这回事。

 

大人以哄骗为乐,孩子已然分不清哪句话是真的?

 

后来,我发现这个奶奶无论说什么,孩子都不听。

结果就是被强行抱走,非整听话不可。

 

几乎所有说不通的孩子,都有过被大人无数次哄骗的经历。

只是小小的他们不能讲述内心的感受而已。

 

有妈妈说,有时候是我忘记了兑现承诺。

而且后来也给孩子道歉了。

 

千万不要以为道歉能解决问题啊!

父母如果没有从基本的态度上进行反思,并且去改变的话。

最后孩子将不再信任你。

 

你给的零食他恨不得一口气吃完。

你打开电视机,他不相信吃完饭给他看的承诺,所以你关机他就哭。

 

就好比那个棉花糖试验。

失望过的孩子,更不愿意等待。

因为他们觉得即时满足才是实实在在的,等待只会被忽视。

长期如此,会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4

父母破坏规则,孩子就会轻视规则。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否则就无权要求孩子这样去做。

 

其实父母真正的付出,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最怕的就是有的父母明明不愿改变,但是却跟孩子说我爱你。

比如因为自己脾气的缘故,迁怒给孩子,然后一顿打骂之后就跟孩子说我爱你,对不起你。

 

当然孩子只能选择原谅你,因为别无他法。

但是你的爱总是虚妄的口头承诺。

那面对总是出尔反尔的你,孩子不再信任。

这时候,你的承诺变得一文不值。

你的管教变得毫无用处,甚至充满了讽刺意味。

 

自律的基础是自我肯定,找到自我价值,并为之努力。

对一个孩子而言,要去完成这次重要的心理成长。

没有父母的用心是不可能的。

 

我们常常会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

比如自己喜欢的物件,只要你喜欢就会细心保管,呵护,几年后还是新的一样。

我们种植花木,喜欢的话也会常常浇水施肥。

对于孩子,更要花费更多的心血去陪伴。

 

自律的孩子,面对我们这个复杂的世界,能更多一份自信。

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一份心灵礼物。

其实,自律也是每位父母必修的一门课。

加油吧,以身作则,言出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