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创始人督导心理咨询师——尤红
擅长方向: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问题;家庭婚恋情感问题;儿童青少年学习和行为问题;压力情绪管理。为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提供个人成长体验和案例督导。
学历背景: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硕士,医学学士。
问题一. 老师您是在什么一种情况下,想要创立红树林呢?
尤老师回答:
因为我自己学了心理咨询,在医院的工作以开药为主,不能实现我希望在心理上帮助病人的目标,所以当时就跟几个同门师姐师妹一起,大家一拍即合。我们当时筹备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才开始决定有个自己的工作室。当时起了很多名字,最后命名为“红树林”心理咨询。因为心理工作类似于海边的红树林那种感觉,红树林像是海边的卫士,承担着保护海水,净化海水责任。
问题二. 在创立“红树林”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是否一帆风顺呢?
尤老师回答:
这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2005年、2006年的时候,大家对心理咨询,还停留在一个概念里面,似乎都知道是有这样一个新兴的职业,但是对于这个职业具体做什么也都不太了解。另外,由于大家倾向于把心理咨询病化,误以为有严重问题的人才会去做心理咨询。而且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大众对于社会机构的信任度还不够,也会更倾向于信任医疗机构一些,所以当时我们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别人不信任,或者对心理咨询这个概念有认知扭曲的一种状态下艰难地向前走,真的很不容易。
问题三. 刚成立红树林心理咨询的时候有什么具体的措施去改变这种现状吗?
尤老师回答:
我们第一年就做得挺好的,因为我们一直都是专注于自己专业能力的学习。当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平台之后,也会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共同成长,这样的举措这也会支持到红树林。我们当时也会接到一些个案,但是我们会把很多精力放在自我成长上和学习上。咨询师之间有个团体体验学习小组,团体体验学习是大家做咨询师,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可以在此过程中体验自己,又可以看到老师在做个案时的场景与具体的操作,所以这样的学习对于大家来说,有着双重的收获。
问题四. 对红树林心理咨询的未来的愿景
尤老师回答:
红树林一直以来都是在专业上踏踏实实,稳步前行的。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坚持做好心理咨询这个方向这个专业方向始终是不变的。我们公司会继续在个体咨询上深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但随着心理学市场的变化,涌入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像我们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有时候并不太熟悉市场的运作。现在红树林吸引到的咨询师也越来越多了,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是通过专业的能力,扎实的个案咨询基础,以及来访者的口碑来吸引咨询师的进驻。但现在如果继续以这样的方式生存的话,估计会有些困难。
下一步,我们除了在专业上保持以前的传统,继续努力之外。我们计划在心理学院的课程开发及培训,业务拓展上,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尝试。红树林心理学院从13年就开始运营,根据我们自身的成长经验,培养专注做心理咨询的咨询师。我们也将考虑引进系统性的课程,同时邀请红树林临床个案经验丰富的咨询师进行授课,希望为心理咨询的执业人员传授更专业,更具实操性的知识。
另外,大众对了解自身的心理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但对心理层面的知识大家都一知半解,也没有渠道了解它,因此在后续红树林心理学院的发展规划中,除了针对执业者专业的培训以外,我们也会尝试做大众性科普的拓展。
问题五. 关于大众性科普方面的探讨,尤老师的想法?
尤老师回答:
在大众性科普上,我们有两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是针对对心理学想系统化了解的人,预期会找老师们做一系列大众性的课程,让大家对心理学有所了解。另外,只针对某一部分的成长需求来做沙龙,或者是讲座,又或者是读书会。例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压力管理和个人成长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让大众融入进来,通过学习,在心理上得到帮助。
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红树林一直坚持了12年,机构心理咨询的专业性是有口皆碑的,所以市场上企业主动找到红树林的也比较多,但大多都只是他们来找我们,而我们几乎没有主动去找到企业,所以我们主动跟市场对接的经验是不足的。因此,目前我们会在这部分做工作,希望能够服务于普通员工、企业管理层等群体性的机构。
问题六. 您曾经从事过医生这份职业,这段经历对您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有什么意义?
尤老师回答:
当年累积的这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心理咨询,也可能涉及到心理治疗。以前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在身体上来治疗疾病。但现阶段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来处理这些痛苦。这些痛苦的话如果在医学上来说,有可能是一种症状。作为医生,对于病人的一种状态,其实是有一定敏锐性的,包括整合的能力,概念化的能力和分析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同时运用于心理咨询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心理咨询师还需要具体其他的能力。
问题七. 在当今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现在的青少年容易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因为经历的不同,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三观会有较大的不同,因此经常容易发生很多争执,而双方都又难以说服对方,那么青少年们该如何去做,能让自己的生活能过得更好一些。
尤老师回答:
从父母方面着手会比从青少年方面着手更好一些,因为青少年他还处在一个被监护的状态,没有独立,三观也是相当不稳定的。父母要做到的是,要尊重孩子在这心理/生理发展的这个时间点他的独特性。因为我们好多父母会以一个觉得更正常,更有利孩子发展的方向来要求孩子,这当中更多是父母的期待。但我们孩子真实状态是怎样的,父母有时候并没有注意到,甚至是忽略了。即便意识层面关注了,但潜意识的层面还是有很多对自己期待的投射,因此看不到孩子的本来的样子。
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父母处理好了,青少年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我的观点一向是父母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能够尊重,接纳并且以界线清晰的方式跟孩子互动。
问题八. 如果在某些家庭里面,父母的脾气不好,不过孩子比较乐观但却改变不了父母的脾气的话,那么孩子该用怎样的方法来帮助自己?
尤老师回答:
在一个不利于跟父母沟通的家庭环境下,能够独立成长,这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事实上,青少年他们有很好的一种功能,他们能够在心理上跟父母保持足够的界限,能够发展自己。了解到父母是父母,自己是自己。但同时,对于青少年来说,也是个很大的挑战。如果在家庭、父母养育的环境当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支持,青少年可以寻求其他的支持,寻找可以让自己表达自己的人,比如说家庭成员中其他更善解人意的亲戚,多去跟他们做一些沟通;又比如说和学校里的老师、咨询师多做一些沟通,从他们身上也能得到一些引领。
问题九. 有些人在受到一些心理问题的困扰,但是他们暂时没有准备去进入正式的咨询,那么尤老师您对这类的人群有什么建议吗?
尤老师回答:
第一. 可以找你身边,你感觉能够愿意倾听你,愿意帮助你的,不管长辈还是同伴,其实这都是非常有帮助的。第二.能够多看一些和心理相关的自助书籍。
一方面,我们寻求人的支援,你身边的亲朋好友可能是能够支持到你,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一些书籍也可以对我们的以后起到一些引领作用。我们都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在青少年的时候对某些事情或是事物感到困惑,但当他们看了某本书,或者书上的一些话,会觉得那些话好像一下子就能支持到自己,提供给自己力量。
上一篇: 总是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怎么办?
下一篇: 创始人首席心理咨询师舒幼娥——个人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