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方向:个人成长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婚姻情感问题,性别及性倾向问题,同性恋伴侣问题,戒赌问题,意外怀孕问题
学历背景: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社会科学硕士(Master of Social Science in Social Work)(含900小时实习,学力等同于香港注册社工)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学士
问题一:老师您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吗?
吴丹咏老师回答:
我是广州本地人,大学是在中央民族大学里念的教育学,但是我念这个的目的主要是想学习心理学。第一个我是想去北京读书,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各种资源集中的地方,我想大学就一定要到这样的地方读;二来我就是想要念心理学的,我偶然发现教育学里很大一部分课程都是有关心理学的,而且当时对当老师也挺感兴趣,就很开心地读完大学了。
问题二:那之后您有从事教育行业吗?
吴丹咏老师回答:
有的,我大学毕业回来就在广州的广东省共青团学校里当培训老师,只要是涉及到共青团的,我们都会提供培训。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就开始发现我的意向并不在培训这上面,我想做一些跟辅导有关系的东西。就是同样的培训内容,别人多讲几句话就能达到好的效果,我就觉得挺厉害的,我就疑惑他是怎么想到那些问句的呢,我为什么想不到呢。我觉得在这背后肯定是有理论知识的支撑,因此我就觉得我还需要多读点书,多些知识补充。
问题三:所以后面就去念社工专业了吗?
吴丹咏老师回答:
是的,我在大四的时候考了心理咨询三级证,那时候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业内比较厉害的人物。我记得有一回上心理测量的时候老师就请来了一家精神病医院主任给我们讲很真实的临床的数据和情况。那时候就对心理咨询有一个很实际的了解,就会想说这个工作还是等成熟一点30岁之后再做吧。前面我说到我那时想做辅导的事情,我就会想到30岁这个方向,我就倒推看看我现在能做什么,就觉得还是有很多东西要学。有个历奇为本辅导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它的概念就是通过室内外的历险活动来做人的工作。人就是在经历有趣的或者没有经历过的事情的时候,就好像玩游戏一样,就会很愿意投入,然后他们一投入的话,我们就会有工作的空间。就比严肃地坐在那里谈其实要方便一些,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很有吸引力。就比如你坐在那里跟他讲耶稣,他就很不耐烦,就会想说:“我都可以背给你听啦”。但是如果你说我跟你一起玩一个游戏或者挑战一个任务,可能青少年就会觉得:“喔,那就试一下咯。”那我就是会很有兴趣再深造这些东西,无论是对我的工作还是真的对那些有需要的人来说都是很有用的。所以我就想学,就去了香港念社工。
问题四:之后又是怎么会转到正式的心理咨询这条路呢?
吴丹咏老师回答:
我在香港念完拿到注册社工执照之后经过了一番权衡,还是想要先回来发展。我回来之后就从社工开始做,一开始有当过管理,也有上前线去服务。大概过了两年,在广州发展得比较快,我前后学的都是跟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也学得比较扎实,那时就觉得可以来当咨询师了。那时也问过很多咨询师,他们觉得我资历是可以的,可以转行看看,我就正式踏入咨询师的行业了。
问题五:社工和心理咨询本质上都是助人,你觉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吗?
吴丹咏老师回答:
理念和手法不太一样吧。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要改变社会的。比如说一个功能性社区,他们不一定都在同一个地域,但是某些特质一样的,比如说他们都是聋哑人,社工找到这样一个社群之后,会去看看他们有没有在社会生活中遭受一些不公平的对待,或是权益得不到保护。那我们的工作的目的就是想提高他们人权的状况和生活质量,尽量把不平等的情况缓解。我们的手法也不是说像妈妈一样,什么都帮他们代办,而是和他们肩并肩地去面对,去完成一些事情。在社会工作的过程中,也会有个案或团体工作技术,比较不同的就是我们会多一个社区工作的技术,会有开讲座这样教育性质的工作。心理咨询就不会做到这一步的。
问题六:我了解到您和其他咨询师擅长方向比较不一样的是你比较关注性少数性倾向的问题和意外怀孕的问题,可以说一下是什么驱使你这么关注到这些方面吗?
吴丹咏老师回答:
我在香港念书的时候有两个实习,一个是做男性青少年同性恋的,另外一个是专门做戒赌工作的,我也曾经学习过意外怀孕的工作思路。我比较感兴趣的和想要多发展的就是在性小众这方面,但是戒赌也是现实中很需要解决的方面,所以我都会关注得比较多,学习得比较多。再者就是我当时身边的人有同性恋者,但是我对他们的情况有很多的不了解,我会把事情想得很简单,当有这样的实习机会的时候,我就想去多了解一些,也借着这个机会去多了解我朋友的情况,至少能够理解别人多一点。
问题七:现在越来越多人关注到性少数,但是更多的是表现出不理解甚至是厌恶,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促进大家的相互理解吗?
吴丹咏老师回答:
我们不理解的话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性小众”嘛,他们的人数真的是很少的;第二个就是性倾向其实是一个个人隐私的问题,就像你的理想型,你的婚姻状态等等,这些东西你都不会轻易亮出来告诉别人的,所以即使你身边有同性恋、双性恋或是跨性别的朋友,你肉眼也不一定能识别出来,他们也未必会告诉你。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好像没有这样的人,他们好像只存在于媒体电影小说里,好像离我们很远,就更谈不上去了解了。因为没有体验过或者没接触过,所以就很容易产生不理解甚至是成见,大家就会觉得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奇怪的事,是不是很赶时髦呢之类的。
建议就是大家要去多了解一点,去多看一些正面的影视或其它类型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境,也了解他们和别人一模一样的部分。了解了这些之后呢,我有一个很直接的建议就是,大家可以在自己的朋友圈或微博主动地讲说:“我对同性恋有了这些了解,我希望我以后能够多认识一些这些朋友。”你表达出这种友好的态度的话,你身边那些潜伏着的性小众的朋友会看见的,他们觉得你足够的友好,态度足够的开放,你足够尊重人的话,他们就有可能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告诉你,跟你分享一些事情。如果你想要了解同性恋是什么的话,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和他们交朋友。
我个人的体验也是这样的,我这两年新的体验是我努力地去跟跨性别的人交朋友。在交朋友的过程当中,我会有一些新的体会,跨性别的朋友对于我来说就不是存在在书本上的人,而是活生生的人。而且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也能够直观地体会到那些不了解跨性别的人的想法和感受,我也会更了解跨性别人士的困难和生活工作的重心。
问题八:据我自己的了解,我发现有些人会看BL漫画或电视剧,但是奇怪的是,现实中他们并不能接受同性恋,您怎么看呢?
吴丹咏老师回答:
对,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会有两种人。一种就是女孩子是腐女,喜欢看BL和耽美,然后追星或者看电视剧的时候喜欢组CP,然后就说:“啊,同性恋好美好啊,你看他们那么漂亮。”结果就在现实中看到身边的同性恋,她们就觉得恶心:“你们都配做同性恋?”。那另外一种就是男的,就会说:“我不排斥女同性恋,我觉得很美好,但男同性恋就很恶心”。这类男生很可能就是看了一些女同的黄色作品,所以他们会有相应的性幻想。其实这两类人所认同的同性恋都是在性幻想里面的,在这个性幻想里,同性恋是很美好刺激的,能够让人有心动的感觉。但是幻想跟实际生活是不同的,很多人都会有“强奸幻想”,但不代表大家真的想遭遇这种事情,幻想和实际生活就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事情。
问题九:很多同性恋会因为害怕不被理解或因为已经出柜却不被理解而感到难受或压抑,您有什么建议能够让他们帮助自己舒缓这种情绪吗?
吴丹咏老师回答: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我们总是想要父母无条件地接纳我们,虽然这个很难,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会存在这种想法。就算是异性恋,我们也还是会想要父母百分百地支持我们的选择,结婚与否或者生孩子与否,我们都希望父母能够接纳我们的选择。在都希望父母接受我们的这件事上,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同性恋真的是比较小众,而且在我们父母那一代,同性恋是不被接受的,甚至是被当成流氓罪的。我们世界的各个地区都是一步步地去罪化、去病化,再慢慢地因为大家对这个的研究和了解增加以后,就会告诉世人其实这个不是什么毛病,是以前我们见识少,以前我们没有好好认识这个事情。但是在父母那一辈,这个就是流氓罪,这个最高刑罚是死刑,有哪个父母想要自己的孩子犯流氓罪。他们不理解也有他们这个时代背景的原因,而且每个家长的接受程度也不太一样。
我的建议就是,同性恋的朋友应该意识到同性恋就是小众群体,就不要躲在自己的小角落,应该多点认识其他同性恋的朋友,尤其是不同年龄的同性恋朋友,就不要只认识那三五个,你起码要认识20个以上这样比较好。然后你就可以问问他们是怎么处理的,他们有什么好方法,尤其是年龄大一点的朋友阅历经历和经验上肯定都会比较丰富,肯定会有所收获的。还有一个是有一个全国性质的公益组织叫做“同性恋亲友会”他们主要的工作方向就是促进有同性恋者的家庭父母和子女相互理解。但是要强调的是,其实你要给时间父母,父母也是人,他们也有权不理解或者不接受你的,比如你随便找个阿猫阿狗来结婚的话,父母不喜欢不同意也是常见的事吧。你不能去强求父母接受你,认为父母这样不理解你就是他们不好。这也算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我们也要学会长大,学会不去把责任放在父母身上,不去怪父母让我们过得不够快乐。因为父母已经没有责任让我们快乐了,我们的快乐应该是自己负责任的。如果出现了不顺利的事情,我们心里就想:“都怪我爸妈。”,这其实是一个不够成熟的想法,真正要长大成人的话,要懂得不愉快的事情的发生不一定都是别人的责任,而是自己要想想办法,让自己的处境有一个积极的改变。
关键词:同性恋,戒毒,性小众
上一篇: 资深心理咨询师童谣——个人专访
下一篇: 资深心理咨询师张显云——个人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