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每日一问||MBTI测试,在中国真的有用吗?   案例分析

每日一问||MBTI测试,在中国真的有用吗?

来源:红树林    作者:红树林    发布时间:2019-11-11    阅读数:1287

不仅是MBTI,现今大部分在社会上很流行的人格测试,基本上都没有夯实的调查实验证据支持。

 

其实很多喜欢做测试的人本身都受过高等教育,心中某处也隐隐约约对这些测试的结果存有疑虑。

 

但是他们还是乐此不疲,为什么呢?

 

1. 有自我探索的需求,想看看是否有未发现的自我

 

喜欢人格测试,是因为我们总是对于自己内心的一些之前未被发掘的部分很感兴趣。

 

坏消息是,人格测试对于这一点基本是没有帮助的。

 

想要了解自己,与其去做这些测试,还不如去和家人、朋友或是陌生人聊天,开诚布公地询问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呢!

 

2. 想有归属感

 

有些人喜欢用人格测试的结果定义自己,因为在这个框架下,他们感觉自己不是孤单的一个人。

 

就如题主提到的MBTI测试一样,它在结果中会把人分门别类,并告诉你跟你一样的人在人群中占比大概如何。

 

如果所属的类别人数很多,你就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很“安全”,很“正常”;如果所属的类别人数很少,你也会得意于自己的“独特”和“个性”。

 

3. 想直接、快速地了解别人

 

爱走捷径是人类共同的弱点。

 

如果告诉你,有个测试可以帮你一眼看穿别人性格的方方面面:喜欢或不喜欢什么,擅长不擅长什么,思维、情绪、感知能力等等等等······,能不感兴趣吗?

 

谁有时间和耐性慢慢地和所有人相处,慢慢地去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质呢?

 

特别是讲求效率就是金钱的公司,想通过一些方法快速筛选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是一种刚性需求,而有需就有供,MBTI在商界的普遍流行就不难理解了。

 

4. 这些测试结果“感觉很准”

 

许多知乎高赞答案在之前也已经提到过了“巴纳姆效应”,大多数的人格测试的结果描述都很模棱两可,听起来对于大部分人都是“对”的。

 

不信的话,看看以下的几条评断:

 

1)喜欢有自己的空间,按照自己的步调做事 (ISFP);

 

2)想要遵循自己的价值观生活 (INFP);

 

3)想让别人喜爱真实的自我,想让自己的付出得到认可 (ESFJ).

 

试问,这些评语放在谁的身上会“感觉不准”?

 

5. 人格测试中对我们的评价往往比真实情况要好得多

 

人格测试中的评语大部分都是积极的,即使是一些不太积极的方面,也会提供“情有可原”、“这是独特个性的一部分”、“很多人都是这样”之类的解释,让你觉得这些都是“好的”,或者至少是“可以接受”的。

 

做完测试之后自我感觉良好,是很多人喜欢并相信这类测试的一大原因。

 

在一些版本的人格测试里,它们会为同种类人格命名,例如:“改革者”、“援助者”、“热心家”、“思想者”等等。

 

总而言之一句话,了解人性没有捷径,也没有不带苦涩感觉的自我探索之路。

 

大部分人格测试的结果都仅供娱乐为主,切勿认真相信、更不能当做重大决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