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生而具有自尊的需要,也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感觉自己棒棒哒。但对于孩子而言,因为他们年龄比较小,身心功能发展还不足以完全依靠自己修复自尊。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提供一些支持,在孩子自尊受创的时候,帮助孩子修复自尊。
乔乔的妈妈罗茜在这个部分就做得很好。
乔乔感觉伤疤让自己看起来像丑陋的怪兽时,妈妈告诉他并不如此,他不是怪兽,伤疤也会好的。当乔乔感觉腿伤让自己无法成为希特勒私人警卫,妈妈告诉他,你这样就挺好(You are fine as you are)。
妈妈罗茜共情地理解了乔乔对于自尊的渴望,同时对乔乔的需求进行了恰当的回应,她用一种尊重和欣赏的目光看待乔乔,这种目光维持、增强了乔乔的自尊。这个过程在心理学里称为母亲对于孩子的镜映。
如果这里有个对话,应该是这样的:
乔乔:妈妈,我裂开了(自尊创伤)
妈妈:没事,你还是很棒的(母亲对孩子的镜映)
乔乔:我好像又可以了(自尊被修复、维持、增强)
恰到好处的挫折与转换性内化
如果世界是完美的,妈妈是完美的,孩子的需求能够得到完美的满足,那孩子实际上不需要成长,就如同一个人有了花不完的钱财,ta一定不会再出来工作赚钱一样,因为完全没有必要。
世界不完美,妈妈不完美,无法完美地回应孩子。妈妈能够提供的是基本的良好的回应,如果100分是完美,那妈妈提供的可能是60分、70分、80分,足够好,但是不完美。这剩下的40分、30分、20分就是孩子在被回应/照顾的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没有被完美满足的部分。
正常情况下,孩子会在这些挫折中学会了接纳不完美的世界以及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中照顾好自己。这实际上是孩子内化了妈妈的照顾功能,因此被称为转换性内化。
转换性内化发生的前提是,妈妈/照顾者的回应需要是足够好的,而不能太糟糕,比如起码得有个60分、70分,而不是20分、30分,甚至0分。太糟糕的照顾会让孩子没有足够的好的体验能够内化,反而会让孩子在成长后对于夸大自尊以及被完美满足过分地执着。
在电影中,妈妈罗茜为乔乔绑鞋带,象征了妈妈对孩子持续稳定温柔的照料。而当妈妈因为从事反纳粹工作而被盖世太保吊死,乔乔在失去了妈妈之后,却学会了自己绑鞋带。这象征了在经历了挫折以后,孩子内化了妈妈的照顾功能,学会了自我照顾。
如果这里有个对话,应该是这样的:
乔乔:妈妈,帮我绑鞋带(孩子的需要)
妈妈:你等等,妈妈一会来帮你帮(恰到好处的挫折)
乔乔:好的,那我等一下(转换性内化)
妈妈自尊稳定才能照顾好孩子
电影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妈妈罗茜跟孩子乔乔是有很大差异的。
乔乔一开始是个狂热小纳粹,他相信雅利安人世界第一高贵,极端厌恶犹太人,认可战争,希望德国的军队横扫敌人,认为金属、炸药、肌肉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
妈妈是个反纳粹的地下党,她认为所有人都一样平等,她冒着生命危险庇护犹太人,反对战争,希望战争越快结束越好,德国人民可以回家亲吻他们的母亲,认为爱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
由于这种差异,乔乔总是在不断地攻击妈妈罗茜,抨击她不爱国、吃掉她的晚餐、指责她不理解自己……
面对着彼此的差异以及孩子对自己的攻击,罗茜一方面尊重儿子的价值选择,她没有要求儿子一定要听自己的,另一方面,她用具有创造性的方式回应儿子的攻击,而不是暴打他一顿。她能够这样做的前提是,她自身的自尊是非常稳定的,不会因为孩子跟我有差异或者孩子在攻击我就有所动摇。
如果这里有个对话,应该是这样的:
乔乔:妈妈,我们不一样(母子差异)
妈妈:嗯,我知道,这没问题(稳定的自尊)
乔乔:妈妈,你不爱国(孩子的攻击)
妈妈:儿子,妈妈爱你(稳定的自尊)
影片的最后,美国与俄国的军队攻入城内,纳粹德国被打败,战争也即将结束。乔乔也在跟妈妈以及艾尔莎的相处中,知道了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拥有了稳定而良好的自尊,在一声“Fuck off Hitler”中告别自己内心的“希特勒”。
最后一幕,当我们看到乔乔在门前为艾尔莎绑鞋带,跟艾尔莎一起走到战争结束的街头,自由起舞,又会感觉到一个好妈妈的伟大。她冒着生命危险庇护了犹太女孩艾尔莎,也教会了原本心里狂热迷信纳粹的乔乔做一个善良的十岁孩子,让他的内心不再充满战争、炸药、金属,拥有了爱、浪漫,自由与舞蹈。
小程序预约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