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我们感觉到自己将要面临危险、伤害、痛苦、无助、或是潜在的惩罚时,会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焦虑情绪会让我们紧张,从而促使我们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止或是减轻威胁的后果。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都来自于一些“不确定”的事件,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我们会因为缺乏控制,而有不安全感,面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或负面的后果,我们就容易感到焦虑。
很多人都觉得,焦虑是一种讨厌的感觉,它会让我们过分敏感,影响我们在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亲密关系中的表现,程度加深的时候,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成绩、工作表现,并且引起一些身体上的不适,例如头晕头疼、心慌心悸、肠胃失调、失眠等等。
可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理智上知道,自己并真的不处于危险当中,面对一些看似无足轻重、不太可能发生,或是明明不紧急的事情,却会焦虑得停不下呢?
为什么情绪和认知之间,会出现这种奇怪的“不同步”呢?从心理学上来说,情绪常常是一种适应性的、保护性的反应,焦虑情绪也不例外。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感到迷惑:什么?焦虑这么痛苦难受,对我们身心还有这么多负面影响,怎么会是保护性的反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同样是观看会给人带来巨大情绪压力的视频,在观看前被测出有焦虑倾向的人,看完了视频之后,并没有多大的情绪变化,而在看视频前感到相对轻松,没有焦虑的人,都普遍有很大的情绪起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情绪。这可能是说明:
当我们感到焦虑的时候,我们的身心都处于一种“战备”的状态,我们“预感”到了危险,所以当危险真的来临时,我们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对于身体来说,处于不适的状态,在一定时间内,也不会有特别明显和严重的伤害。
可是我们都知道,情绪的大起大落,是有可能会让人晕厥,甚至是死亡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容易焦虑,可能都是一种更利于生存的进化选择。
难道说,容易焦虑是一件好事吗?
例如:
在一次艰难的大考之后,你对于成绩感到很焦虑,心里一直不停地想“要是我考砸了怎么办、考砸了我这门课就当掉了···”等等,甚至想象了,如果本学期这门课当掉,自己下一步要怎么去与老师沟通,怎么补考,怎么重修,等等。
如果你真的考得很糟糕,你会觉得“还好我早有准备”,那么焦虑就有了一种正向的反馈,在之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有可能,会比之前更容易感到焦虑。
如果成绩出来,没有自己预想的那么糟糕,你可能在庆幸自己躲过一劫的同时,还会感到有点得意:“这次虽然有点靠运气,但是就算真考砸了,我也早有准备呀”,这样一来,考得还好这件事情,也会成为焦虑情绪的正向反馈,无形中,让我们更加深了焦虑的习惯。
如果我们仔细去回看这件事情,就会发现,不管焦虑与否,对于这个事情的解决,可能都不会有太大的不同。
试卷已经上交,不管焦虑不焦虑,都无法对成绩产生影响了,对吧?
不管是否设想过善后的事宜,学校关于补考、重修的规定,是早已定好的,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很大可能,也不会按照自己想象的剧本发生,对吧?
如果考得还不算糟糕,侥幸之余,你可能就不会去考虑,自己因为焦虑浪费了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受了焦虑情绪折磨的罪,也不会去细想,之前做的那些“准备”,是否有必要,是否有效用了,对吧?
对于情绪敏感的人来说,“情绪失控”的大起大落是最可怕的,连引起失控本身的现实危险,可能都要退居其次。所以,如果焦虑能够带给到我们的一些虚幻的控制感,是一个很难拒绝的诱惑。
俗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又说:未雨绸缪这是在说,适当的焦虑,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保护和发展自己。对于情绪敏感的人来说,这些成语俗语,会好像把焦虑,当做一种“深谋远虑”的表现去鼓励。
可是,代价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放任焦虑的情绪,就等于是,为了不让自己受到一些,还不知道会不会发生的坏事的惊吓,就牺牲时间和精力,先让自己处于一种难受的状态。当我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做负面的预判时,还能够感到开心吗?
所以,在应对“失控感”的方面,过度的焦虑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方式。相对来说,理性地认知现实,抱持着一种“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乐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随机应变的开放思维,可能是一种更好的应对方式。
如果,过度焦虑的情绪反应,已经成了一个长期的习惯,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状态,很难通过自己进行调节,不必苛责和勉强自己,应当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小程序预约入口
上一篇: 广州心理咨询—改变他人的黄金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