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人际关系 > “你身边有‘讨厌鬼’吗?”   人际关系

“你身边有‘讨厌鬼’吗?”

来源:红树林    作者:罗琪    发布时间:2021-03-25    阅读数:1112

糟糕的人际关系,可能是我们不愿面对的内心冲突“外化”的结果


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一些人:


充满攻击性,又拒不承认;言行不一,做错了事情,却去责怪别人;不分场合、自以为幽默地开别人玩笑;和他们的相处,经常令人感到莫名的恼火、不舒服,如果我们努力想去理解他们举止言行的种种动机,可能只会得到满头的问号:


ta为什么要做出这些令人不快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给出了以下的几种可能的解释:


1. 为了“除掉某人”

明明知道某些行为,会引起某人的愤怒与不适,还是一直不断重复这样做,可能包含着,想要“精神谋杀”某人的动机。

这种动机,可能源自于竞争意识、嫉妒、感觉这个人的存在,对自己造成了某种心理上的威胁,或者是,这个人身上的某种特质,激惹起了我们内心的某些感觉,让我们感到难以面对和处理,例如:

A的母亲特别地强势,咄咄逼人,在母亲的面前,A总是感觉自己很没用。当A看到新来的同事B,展现出和母亲类似的精明强干的特征时,就感到非常地讨厌,总是明里暗里地排挤B,想要让B“知难而退”,主动离职。

行为的背后,源自于A想要挣脱出母亲的控制和阴影,“精神谋杀”掉母亲,夺取人生自主权的愿望。


2. 为了压抑、躲避内心的“疯狂想法”

“把别人逼疯”可能是一种“防止自己陷入疯狂”的防御机制。

从心理学上来说,是一种把内心矛盾冲突“外化”的方式,就好像是“别人替自己疯了”:

例如,觉得自卑,倍感羞耻的时候,对着别人的缺点一顿强烈的抨击羞辱,让别人感觉到羞耻,就好像自己不羞耻了,变好些了一样。

把别人激怒,会让自己感觉相对比较平静、情绪比较稳定,好像“不好”的是别人,不是自己。

当然,这种“比较好”的感觉总是暂时的,为了维持“内心稳定" 的“幻觉”,就要不停地激怒别人,攻击别人,对人际关系的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3. 无法忍受人际关系冲突,或是模糊不清的状态

打个比方说,就是:

“因为害怕自己可能会死,所以索性自杀”

因为害怕别人会不接纳自己,会讨厌或攻击自己,所以索性先把所有人都激怒,以获得一种“大家都讨厌我”的,可控的确定的结果,保护自己不受“意外”的伤害。


4. 想要暴露出某些“秘密”

在家庭治疗中,常常会见到这种情况:

父母其中一方,或是双方,有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却还是有能力在旁人面前,表现出正常的样子,假装自己是“完美父母”,或者假装和孩子是“幸福一家人”。

他们的孩子,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在他人面前表现出“疯狂”的样子,或是故意做一些事情“冒犯”、“激怒”父母,说一些阴阳怪气的话,要想要撕破父母想要掩饰的某些秘密,揭露真相,或至少可以引起别人对于父母营造出来的“人设”、“形象”的一点疑心, 拒绝参与某种对外的虚伪的表演。


5. 想要找到能够“拯救”自己的“灵魂伴侣”

孤独与隔离,是挺难忍受的事情。

我们有时候可能会觉得,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不值一提”,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某些言行方式,是出自于一种迫切想要“找到同类”的需求。

为此,我们可能不惜激怒大部分的人,只要明确地显示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好让自己的“同类”(如果有的话)能够发现自己、找到自己、(从孤独中)“拯救”自己。

当逃离孤独的需求非常强烈,我们可能就会陷入幻想当中,觉得和“某人”一定就是自己期待的那个人,而当现实证明并非如此时,可能会感觉受到“背叛”的愤怒和沮丧。


6. 想要在别人身上“重演”自己与(父)母亲的矛盾共生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把别人当成(爸)妈”,觉得别人会向(父)母亲一样对待自己。

例如,在亲子关系里,每当A大发脾气,母亲就拿ta没有办法,只好满足ta的需求,那么A在人际关系中,有某些需求的时候,就也会采取大发脾气的方式,期待别人也会想母亲一样地满足自己

或者

B是独生子女,父母注意力时时刻刻都在ta身上,什么事情都要替ta大包大揽,B感到很厌烦,可是又习惯了依赖父母的照顾,离开了父母,就无法独立生活,只好通过嫌弃父母,看不起父母,来表现自己的“能干”,B的父母容忍ta这样的行为,没有改变对待ta的方式。

因此,B在人际关系中,就总是感觉别人好像亏欠了自己,对别人有诸多挑剔,让别人迁就自己的想法,从来不觉得自己需要为别人付出一些什么,当别人因此远离自己的时候,又因为恐惧失去需要依赖的对象而愤怒,可能会想要攻击或毁灭对方。

有时候,他们能够隐约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却拒绝改变,或许是因为,在这样的行为模式中,自己是“受益者”:

可以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应该负责);

可以(通过依赖或剥削别人)获取特殊对待和照顾;

获得力量感,或者是一种“受保护”的安全感;

......

“你的身边,有没有令人不快的人呢?”

“你感觉自己,是否会有令人不快的举动呢?”

深入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并非是为了给别人“贴标签”,来证明自己有多正确,而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内心当中可能都会有一些“疯狂”,或迟或晚,可能都会遇到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观察别人,可以让我们对自己有深入的了解,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


·参考资料

Searles HF (1965). The effort to drive the other person crazy—an element in the aetiology and psychotherapy of schizophrenia. In Collected Papers on Schizophrenia Related Subjects, p. 254-283, London: Karnac.

Searles, H. F. 1975 The patient as therapist to his analyst In Tactics and Technique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 P. Giovacchini, ed. New York: Jason Aronson,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