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与“尬笑”比较接近的概念: Nervous laughter,直译过来就是“紧张笑”。
从本质上来说,“紧张笑”是一种为了保护当事人不被过分焦虑的情绪压倒,而发展出来的一种防御机制。(Ramachandran,2005)
“紧张笑”的当事人主观上不想笑,当时所处的情景也并没有可笑的地方,只是控制不住有这样的反应。周围人很容易就能够感觉到这种“尬笑”当中“假”的部分。
需要注意区别的是,“尬笑”与“假笑”是不一样的。“假笑”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策略性表现”--例如,你的老板讲了一个无聊的笑话,为了维护职场关系和谐,你装作“哈哈哈”被逗乐的样子;
如果我们把两者混淆起来,认为“紧张笑”是有意为之,就会因感其“虚假”、或误认为是“有意为之”、不合时宜的“讨好行为”,可能就会有厌恶的感觉。
关于“紧张笑”的心理学研究,被引用最多的文献,是关于美国60年代臭名昭著的Stanley Milgram权威服从性研究实验--
参与者被要求扮演“老师”的角色,负责通过电击惩罚答错问题的“学生”(参与者以为是随机的陌生人,实际上,他们的真实身份是实验者的助手)。
“老师”们的操作台上有一系列的电击按钮,每个按钮标明了电击的严重程度,从15V的“轻微”到450V的“致命”。这些电击实际上都是假的,在实验中,每当学生出错,实验者就命令“老师”按钮施加电击惩罚,并且要逐渐加大强度,随着电击强度的蹭加,学生也由呻岭、叫喊、怒骂逐渐到哀求、讨饶、踢打,最后昏厥。(这一系列的反应都是表演出来的假象)
若“老师”们表现犹豫,实验者就严厉地督促他们继续实验,并说一切后果由实验者承担。
结果显示, 65%参与者,超过半数的“老师”坚持到了最后--一直到实验者下令将电压提高到“致命”一档,都还仍旧服从指示。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这些服从指令的“老师”一直通过声讯听到“学生”们随着电压增大而逐渐加剧的痛苦反应,“老师”们的内心挣扎和焦虑程度也在不断上升...
...达到一定程度后,一些“老师”开始不可自控、而又稳定持续发出笑声。
前文中提到,“紧张笑”是一种防御机制,是帮助协调情绪,防止我们不被过分强烈的焦虑情绪压垮的保护机制。
从意识层面来说,我们在紧张的时候会想要通过发笑的方式告诉自己“糟糕的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糟”(“如果还笑得出来,说明没那么糟,对吧?”),言而言之,它表达出了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想轻松些”的愿望。(Ramachandran,2005),如果这个信号被我们识别了出来,并以此为目标,做出有效的调整,确实可以增加我们对于人际关系和环境的适应性。
其他的一些研究者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有人认为“笑声”是大脑用以调节情绪,释放情绪能量,保证各方面功能正常运作的手段(Aragón, O. R. et al.,2015),当过于高兴时,我们在一通“哈哈哈哈哈......”之后,会逐渐平静下来(↑...--),当过于紧张时,我们的神经也会条件反射式的“...哈哈哈哈哈”,试图将累积得过多的能量释放掉一些。
偶尔用尬笑缓解紧张是一回事,变成了自动化的习惯又是另一回事了。
我们在紧张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住发出笑声,会“尬”到自己,意识到自己在做不合时宜的事,别人侧目的眼光,更有可能会让我们更加紧张。
当我们在特别紧张的时候,思考能力会受到严重的抑制,对现实情况的认知和判断能力都会下降,在工作中、人际关系中,都有可能会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或是冲动之下做一些过后会马上后悔的事(例如:为了缓解尴尬,答应去做一些自己本不想做的事),不得不承受一系列负面后果。
理想状态下,我们希望在压力下可以做出一些让自己感觉更有信心和力量的反应,慌张和尬笑很明显做不到这一点。
当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尬笑”,这种失控的反应会让我们感觉到虚弱、尴尬、羞耻、愧疚,可能也让周围的人觉得迷惑不适,
可能会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轻浮、讨好、不重视别人等),遭到疏远和拒绝,让你在关系方面感觉更加紧张,陷入负面循环。
·参考资料·
Aragón, O. R. et al. (2015). Dimorphous Expressions of Positive Emotion, 26(3), 259-273.https://clarkrelationshiplab.yale.edu/sites/default/files/files/Psychol…
Ramachandran, V. S. (2004).A Brief Tour of Human Consciousness: From Impostor Poodles to Purple Numbers.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Press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罗琪
上一篇: 为何一些初中生、高中生会自残?
下一篇: 共情能力太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