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人际关系 > 自我渗透是一种怎么样的心理学概念?   人际关系

自我渗透是一种怎么样的心理学概念?

来源:红树林    作者:罗琪    发布时间:2021-10-12    阅读数:1264

先问一个问题:

你想做的某事的时候,怎么分辨是自己真的想做,还是以为是自己想做、实际上是在实现他人的愿望?


后一种情况,有时我们自己可以隐约意识到他人意愿的存在,但因为自己也感到认同(至少没有不认同),所以仍然照做了,有时则是意识不到自己在执行别人的意愿。


心理学家用“自我渗透”(self-infiltration)来形容这种“相信自己想要做某事,其实只是在执行他人愿望”的现象。

它与通常所说的“讨好行为”(people pleasing behavior)是不太一样的概念,讨好行为的当事人可以比较清晰意识到自己的反感、抵触、委屈、不情愿的部分,而自我渗透的背后,是一种无意识地认同他人的状态,这种状态会让我们远离自己的内心,有背叛自我、容易遭到“洗脑”的风险。


1· 关于“自我渗透”的心理学研究

01 “自我渗透”源于“自我调节”能力的缺陷吗?

2021年之前的心理学研究,大都倾向于把自我渗透与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一种包含情绪调节、认知行为控制等方面的概念)相联系,至于两者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原理仍不是十分清楚。

心理学家们推测,也许是大脑的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包含注意力控制、短时记忆、冲动抑制,问题解决等部分)或者是情绪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使得大脑中出现了很多“噪音”,转移了个人对自己内心的注意力,难以看清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Jailet al., 2021)

这个推测中包含有一个关键因素:对情绪的觉察能力(emotional awareness),即一个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觉察到内心的感受。

当一个人开始忽略自己的情绪状态与内心感受,自我渗透的风险就会增大。受到压抑的、破碎的自我、迷茫的感觉,会模糊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分不清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他人想要的。

例如,被问到“现在感受如何?”时,回答“没什么感受”、“说不上有什么情绪”,或者是对发问的人感到恼怒(“没事问这个干嘛!”)时,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信号。


02 “自我渗透”与“内射”:精神分析角度的解释

在精神分析中有一种被称为“内射”(introjection)的防御机制,与我们比较熟知的“投射”(projection)是相反的一对概念

“投射”指的是将一些可能会引起焦虑情绪、或威胁到自尊的看法或感觉,向外投射到他人身人,认为不好的部分来在他人身上,而非自己身上。例如:

“我有一个好虚伪的朋友,每次跟ta在一起我就特别难受,简直要被ta逼疯了!”(实际上是接受不了自己某些口是心非的言行)
“其实我知道,你们全都看不起我!”(实际上是自己看不起自己)

而“内射”则是对于外部环境的一种“吸收”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压抑真实自我发展的风险。

例如:

童年时从父母那里不假思索地接受了一些是非观、价值观,奉之为“常识”或“真理”;
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以老师、朋友、小团体或爱慕对象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

研究显示,自我发展受到干扰时,个体可能会分不清自身与他人之间的边界,造成动机模糊及自我渗透的现象。


03 自我渗透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自我渗透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人在或许自动执行了父母的意愿,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发展道路,却在之后的生活中经常无端感到烦躁、空虚、不满,无意义感,对压力表现出不耐受的反应,在很多事情上处于一种莫名“卡住”、“停滞”的状态,身体健康也受到影响,活力下降,并且更容易受到他人影响或利用(陷入剥削性质的恶性关系中)。

自我渗透是在心理咨询中很常见的一个议题。

它通常会以人际关系困扰、职场发展、家庭关系、情感或自我成长方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04 抑止自我渗透,增加生活满意度

正如前面提到的,抑止自我渗透,首先要做的是增加对情绪的觉察能力,这可以从一个简单的练习开始:

每天找一个时间问问自己“现在我有什么感觉?”(尽量不要回答“没什么感觉”)

接下来就是,了解情绪状态与行为反应、自我认知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会有某种情绪?情绪与行为之间的练习是怎么样的?我觉得自己“应该”有什么情绪、“不应该”有什么情绪?为什么?

深入思考、探索“我是谁?”这个问题,关注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是避免过度自责、自我背叛及他人洗脑的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也是拥有踏实、有意义生活的基础条件。



·参考资料·

Marius Jais, Cafer Bakaç, Hugo M. Kehr, Nicola Baumann, Markus Quirin, Misattribution of duties as free choices: The role of emotional awareness in self-infiltration, Acta Psychologica, Volume 220, 2021,103401, ISSN 0001-6918, doi.org/10.1016/j.actps.

Zac E. Seidler, Simon M. Rice, David Kealy, Michael J. Wilson, John L. Oliffe & John S. Ogrodniczuk (2021): Men’s Shame and Anger: Examining the Roles of Alexithymia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DOI: 10.1080/00223980.2021.1977598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