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没有体验过被爱的人,长大后往往很容易陷入这样的矛盾:当孤身一人时,内心极度渴望被关注、被爱、被认可;但当有人真心喜欢自己时,内心又会充满惶恐,不敢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扪心问诊》第3季的来访者弗朗西斯,便是如此。
弗朗西斯是一名漂亮的戏剧女演员,离异,与前夫共同抚养16岁的女儿。
最初来找保罗咨询,源于她的间接性“失忆”——演戏无法进入状态,常常记不住台词,脑子一片空白。
除此之外,她的生活也过得一团糟。
一方面,她和女儿关系很差,经常一言不合就吵架,导致女儿直接躲在了前夫家,不愿与她见面;
另一方面,多年前妈妈患乳腺癌去世,如今妹妹也到了乳腺癌晚期,使得她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充满了担忧。
在咨询室里,弗朗西斯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她的自我评价非常低。
每次聊完一个事情,或一段经历,她都会下意识地问保罗:“你是不是觉得我很差劲?你是不是觉得我是个烂人?”
除此之外,她还很敏感,总觉得周围人在嫌弃自己,或是在挤兑自己。
后来经过一点点澄清,保罗发现:弗朗西斯对现实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
在人际交往中,她常常会曲解周围人的意图,并不自觉地放大对方的恶意。
比如:前夫是个知识渊博的大学教授,对她一见钟情,非常喜欢她。哪怕她生育过后发福变胖,前夫也依旧觉得她很美,经常拿相机给她和女儿拍照。
但由于自我评价过低,她总觉得前夫终有一天会嫌弃自己没知识、没文化。
比如:女儿小时候很依赖她,跟她很亲。随着慢慢长大,女儿更愿意跟爸爸和小姨聊天,交流思想。于是她觉得前夫、妹妹和女儿在联合起来挤兑自己。
又比如:妹妹患癌以后,得知这是一种具有遗传性质的疾病,便督促她赶紧去做一下检查,以防万一。但她却觉得妹妹在嫉妒她,想要拉着她一起生病。
为什么会这样呢?
随着咨询的深入,在一层层抽丝剥茧过后,保罗发现:这一切,均源自于弗朗西斯与妈妈的关系。
在弗朗西斯5岁的时候,爸爸去世了,留下母女3人相依为命。
那段时间,妈妈每天晚上都会哭泣,哭完之后就会抱着妹妹一起睡觉。但妈妈却从来没有抱过她,这一度令她感到很失落。
她从小就长得很漂亮,妈妈给她取名为弗朗西斯,并告诉她这是一部经典电影里漂亮女主角的名字。
她很开心,并立志长大以后也要当一名出色的演员,以此来获得妈妈的爱与认可。
但长大以后她才知道,那个女主角最后被关进了精神病院。为此,她感到很羞耻,很愤怒。
由于害怕冲突,她不敢向妈妈提出异议,于是便把愤怒投向了妹妹,把妹妹当作自己的假想敌。
妹妹上大学的时候,也想当演员,并在一次偶然的试镜中被导演看中,出演了一部电影的女1号。
弗朗西斯知道妹妹演得很好,很有天赋。但当妹妹询问她意见的时候,她却出于嫉妒,毫不留情地终结了妹妹的演员梦:
“不行,你完全不是这块料,还是老老实实去读书吧。”
后来慢慢地,她开始把对妈妈的愤怒,对妹妹的敌意,投射到周围其它人身上。
也因此,她跟前夫、女儿、同事的关系经常矛盾重重,处得一团糟。
由于对妹妹存在着一系列复杂而矛盾的情感,弗朗西斯很少过去探望生病的妹妹。
直到有一回,她刚刚从舞台上表演下来,突然接到妹妹的电话:“我快不行了,我需要你的帮助。”那一刻,她彻底慌了,连戏服也来不及换,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到妹妹家中。
看到妹妹躺在地板上,浑身发热,她立刻呼叫救护车,并努力把妹妹扶到浴缸里,给她退烧。
然而,在医院里,当听到护士不经意的一句“怎么不早点送过来就医”的时候,她又一次感受到了被指责和嫌弃,并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攻击:
“我果然是个自私自利的烂人,我的妹妹都快死了,我居然还在悠哉地拍戏。”
在咨询室里,保罗肯定了弗朗西斯所做的一切:
“我相信,你已经努力为妹妹做了你能做的一切了。而且妹妹在病危之际,第一个打电话向你求救,说明她信任你,她知道你会尽全力去帮助她、保护她。”
听完这句话,弗朗西斯从包里掏出妹妹的遗嘱委托书,上面写着:“我委托弗朗西斯代理我的健康事宜,替我做医疗方面的决定。”
那一刻,弗朗西斯终于彻底理解了妹妹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
走出幻想,触碰真实的关系,修正认知,就是疗愈的开始。
当一个人在关系中感受到被需要、被信任的时候,她便会开始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逐渐放下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
当然,弗朗西斯的心理治疗之路,还很漫长。但我相信,她未来会慢慢学会信任关系,从中获取爱的养分,以此点亮内心的黑暗与荒芜。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Tangel
上一篇: 朋友越多越好?还是还是朋友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