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抑郁焦虑 > 我怎样面对内心对世界的无意义感?   抑郁焦虑

我怎样面对内心对世界的无意义感?

来源:红树林    作者:罗琪    发布时间:2021-12-26    阅读数:937
自尊水平不同,解决思路是不一样的。

无精打采,好像对什么都没兴趣,在心理学研究中,“无聊”是一个比较少被提到的议题。

它的出现,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2020年,发表在期刊《欧洲社会心理学研究》上的一项研究表示:

“无聊感”、“无意义感”,是一种存在主义危机的标志,当它们出现的时候,人们会倾向于通过不经思考的行为(酗酒、玩游戏、性、过度饮食)去逃避。

01 无聊的定义

无聊的演讲、没有实质性内容的会议、冗长的电影......在类似这些活动和场合中,我们会感到无聊。

什么是无聊?

当一个环境能提供的刺激源,不能满足个体的期待或需求时,无聊的感觉就出现了。

无聊让人坐立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事,它驱动着我们寻找任何可能的方式,逃离现在的环境,去寻求更有趣的活动。

例如,在会议上玩手机,在手机上从一个软件跳到另一个软件(怎么无聊的活动还不结束?),然后又再打开第三、第四个软件,刷到眼睛干痛也不愿停下。

无聊有时候也会促使人们去追求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因为无聊确实是缺乏意义感的一种提示。

有时无意义的状态是相对短暂的,无聊的活动、会议、电影等等,总有结束的时候,而有时,无意义感会持续很长时间,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理想中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现实的生活却不尽人意。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可能有正面影响,激励着我们去追求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更有挑战性的成就。也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令人陷入迷茫、绝望,不顾后果地追求感官刺激与享受的状态。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无聊感、无意义感在个体身上,是会产生有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呢?

02 自尊水平的高低,影响了我们应对无聊感的策略

存在主义逃离假设(Existential escape hypothesis),指的是人们会使用不同的策略去克服无聊,防御无意义感。

研究发现,自尊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体应对无聊感的方式。

高自尊水平的人群,倾向于采用相对积极的方式去应对无聊感。

他们会尝试通过解决问题,从社会、文化、历史、哲学或其他专业领域中寻求信息资源,或者是参与社交活动,寻求人际关系支持,参与到一些可以发挥个人价值,或者给社会带来价值的活动中去。

而对于自尊水平较弱的人来说,对抗无聊感和无意义感是更困难一些的。

通常来说,较低的自尊水平通常也伴随着较低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即个体对自己做到某事的能力的自信程度)、无助感,可能会经常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到”。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比起通过行动去做改变,会更倾向于采取“逃避”的方式:

减少自我察觉的思考,或者干脆跳过思考的部分,跟随自己的本能反应,追求享乐主义(性、酒精)的刺激,或者是到处“凑热闹”式的,在大小社交团体中,随波逐流地用一些吃吃喝喝、游戏互动占据自己的身心。

这些逃避行为包括:

① 放纵冲动:

无聊时不愿意管束自己,不顾后果的冲动行事,作出一些高风险的行为(例如赌博)

② 滥性:

在性行为中,包含着一种确认自身存在的动机,并且同时,也帮助逃离不愉快的情绪。心理学研究发现,无聊与过度观看色情影片,性瘾,强迫性自慰,寻求性刺激的行为相互联系的。

③ 过度服从:

无处无聊状态中时,我们会盲目追随某些标准,向社会压力屈服,轻易在他人的胁迫、恐吓之下妥协,这是缺乏自我觉察,试图通过减少思考而逃避个人责任的表现。将自己附着于集体之中,想要借此摆脱无聊,忽视生活中缺乏意义的感觉。

④ “黑暗心流”(dark flow):

“心流”是一种忘我的、彻底沉浸在某种行为(例如:练习音乐、阅读、学习)中的体验。许多在艺术、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体验过“心流”。

当沉浸的行为本身具有一定负面影响(例如:极限运动,游戏)的时候,“心流”的状态就会让个体处于格外危险的境地,因此被称作“黑暗心流”。

在这些体验中,自我觉察能力会减弱甚至丧失,很多人会借此逃避无聊的状态。

03 存在主义逃离假设

存在主义逃离假设,是心理学上的“死亡恐惧”理论的一个部分:每个人在生活的同时,都知道到自己有一天将会死去。

死亡不可避免的本质,会令我们感觉到焦虑、恐惧,怎么选择度过人生中有限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所谓的“寻找意义感”,是一种解决的思路:

通过做到符合普世标准的某些事情或成就,来达到象征意义上的“永恒”或“永生”。

例如:做出伟大科学发现的牛顿、爱因斯坦,写出不朽文学作品的托尔斯泰、简·奥斯汀等等。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有人还在学习物理、阅读文学,他们就会不断被提起,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永生”的。

但是,获得杰出成就,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区别只在于个体自己是否能够找到自己的意义。

当这种意义感缺失的时候,个体就可能陷入到复杂的心理困扰当中:

焦虑、抑郁、强迫、躯体化症状、人际关系敏感......

许多人试图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逃避思考“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或者有些人相信,这个问题是无解的,要是执着于思考这个问题,就是将要精神错乱或者要自杀的征兆。

实际上,这个问题只有在想逃避的时候才显得可怕。

逃避这个问题,就是逃避意义本身,直面这个问题,才是获得意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