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家庭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亲子家庭 > 有个高敏感的孩子是什么感受?   亲子家庭

有个高敏感的孩子是什么感受?

来源:红树林    作者:罗琪    发布时间:2022-03-10    阅读数:921

高敏感型孩子的家长,可能会为孩子的“难搞”感到头疼不已--

比起普通孩子来说,这些孩子处理信息的方式要既认真、又执着,他们同情心强、情绪反应也更剧烈。同时,这些孩子又经常能说出一些奇妙的见解,深刻到令成年人都倍感心惊的程度。由于敏感的特质、强烈的性格,他们在成长之路上会比一般的孩子遇到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家长需要意识到孩子的特殊性,并学会给予相应的适当支持。

以下列举了高敏感孩子的7种表现,以及3条给家长的养育建议

一. 高敏感孩子的7种表现

01 极端的情绪变化

不是大哭,就是大笑,好像很少看到有处于两者中间地带的缓和、平静、愉悦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变化强烈,压力之下容易行为失控,经常有一些蕴含极端意义的表达。例如和父母说:“我再也不和你说话了!”、“也不会原谅你!”


02 感官体验极度灵敏

高敏感的孩子不仅情绪敏感,他们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体验也极度灵敏。这些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对于高音量的害怕,对气味强烈的食物的抗拒,以及对某些熟悉物品(例如从小陪伴自己的玩偶或毛毯)的强烈依恋。这些强烈的感觉,孩子有时自己是无力去控制的。

例如:一个小男孩特别喜欢妈妈长发披肩的样子,每当看到妈妈把头发扎起来,就会感觉特别不安。


03 每时每刻都在注意观察所有人、所有事

高敏感的孩子,脑子转得很快,并且似乎从来没有要停下来的时候。

就像是一位家长说的:

“我和他爸爸说话的声音稍有一丁点情绪,她都能立刻察觉到,两只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们,随时准备要进行干预。有时她会直接说‘不要吵架了!不要说气话,爸爸你现在需要亲一下妈妈!’”


04 对于新环境适应比较困难

他们需要更多的控制感、安全感,在新环境中不太容易适应。

高敏感孩子进入一个新环境,例如新学校的教室、生日庆祝会、或者游泳兴趣班等等,他们内心会有很多问号: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我在这里会发生什么事?”、“这些人是谁?”、“这些人会怎么对待我?他们会喜欢我吗?”、“我在这里安全吗?”、“这里的人期待我有怎么样的表现?”

这些一刻不停的观察、思考、分析的习惯,对他们的大脑发育是很好的锻炼,帮助他们快速发展智力、形成深刻的思考习惯的同时,也带来普通孩子不会有的格外压力,因此他们也表现出容易焦虑、适应慢的特质,有时甚至会顽固地待在自己的“安全区”里,拒绝一切新事物。


05 需要更多控制感

平时生活中的改变也容易令他们感到不安,因此他们会在内心发明一些“规矩”,对事物形成一些严格的、甚至是僵化的期待。

例如:人们“应该”梳什么样的头型、喝水和喝牛奶的杯子要严格区分开、碟子中的食物要怎么摆放,等等。

这些看起来“无厘头”的要求,实际上是孩子的防御机制,他们的内心感觉有多失控,外在的行为就有多控制。


06 完美主义倾向

高敏感型孩子会表现出完美主义倾向,当他们不能达到理想目标时,会感觉到比一般孩子更多的失控感,而由于他们对情绪高度敏感,“失败”后的沮丧、受挫、羞耻感就更加难以忍受。


07 不喜欢被检视

有时家长会发现,和高敏感型孩子说话时,他们会表现出特别不耐烦的样子,突然笑起来、转移话题打岔,目光躲闪,或者直接发脾气、逃走。

实际上,在高敏感孩子心里,特别不喜欢受到别人的检视。父母的“说教”、“纠正”,可能会被孩子理解为指责。

另外一点出乎父母意料的是,这类孩子通常也不喜欢被“表扬”、“鼓励”,因为他们会敏锐地捉到这些表扬的话语中,暗含着父母更多、更高的期待,以及受制于他人评价的压力。


二. 给高敏感孩子家长的4条建议

01 调整对孩子的期待

高敏感孩子的家长,看到孩子不同于普通孩子的表现,可能会感到自责,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家长们可能看了很多的“育儿建议”:

尝试接纳孩子的情绪、教孩子通过“深呼吸”等方法来管理情绪、用温暖的拥抱来抚慰孩子......等等。

很多时候,这些方法的效果都不太好,甚至会有反效果,越是想缓解孩子的情绪,孩子就越崩溃得厉害。家长会感觉自己是“失败的父母”:

“为什么就我的孩子这么难搞?!”、“你为什么就不能正常一点!”

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家长要看到自己对孩子的期待,与孩子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

高敏感的孩子有时就是需要能够崩溃一下,这不是家长能够帮助“缓解”或“改变”的。

放弃让孩子“变正常”的执着,父母的心态就可以稳一些,少生一些气,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共情。当孩子深陷情绪风暴的时候,扮演一个“定海神针”的角色,会更有帮助。


02 别想通过讲道理的方式“缓和”或“消灭”孩子的情绪

有些父母因为太爱孩子了,看不得孩子有不高兴的情绪。

比如,孩子弄丢了玩具,就安慰说:“别伤心了,妈妈再给你买一个更好更贵的。”,可是在孩子眼里,对弄丢的那个玩具,可能有着极深的感情与依恋,并仅仅是一件物品而已,再贵。

想要通过谈话“改变”孩子的情绪状态,实际上是传达一个信息:

孩子,你“不应该”有现在这样的情绪。

高敏感型的孩子,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会因为不被父母理解而更伤心,甚至会把强烈的情绪,进一步发展为过激的行为。

告诉孩子“应该”、或“不应该”有什么情绪,是一种危险又遗憾的行为。

危险的是,这可能会让孩子将攻击性转向自身。

孩子感觉到强烈的情绪,但是父母教育说,这些情绪是不应该有的,爸爸妈妈不想看到你有这些情绪。慢慢地,孩子就不再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心情,有情绪的时候就憋在心里,陷入压抑、无助与痛苦中,认为是“有情绪”是自己的错,通过自我攻击来缓解情绪,可能会发展出抑郁倾向。

遗憾的是,错过了教会孩子认识情绪、理解情绪的机会。

父母应当以身作则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

情绪不是可怕的怪物,而是生而为人会有的自然反应,不管是悲伤、欢乐、愤怒、怀疑、嫉妒或空虚,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否认、回避它们(实际上回避是做不到的事),而是要学会理解情绪向我们传达的重要信息,学会与它们共处。

如果父母感觉需要和孩子讲一些道理,或者教导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也不能是在孩子情绪激烈的时候。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中,大脑是难以处理信息的,这时候不管是多么有道理的话,都是听不进去的。处于情绪状态中时,就先处理情绪。

其实孩子的需要很简单,就像大人的心情不好时需要的那样:

一个愿意倾听、能够接纳自己的情绪、以及情感支持,不会做价值评判、也不会趁机显示聪明,来给自己说教的人。

在陪伴过程中,父母特别要注意,不要说太多的话。

有的父母出于焦虑,会一直忍不住重复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妈妈/爸爸在这里陪着你”,一开始孩子安静了一些,听多几次之后,反而更生气了:也重复说:“我没有生气!!!”

父母不断地说话,会干扰孩子的注意力,打断情绪处理的过程。高敏感孩子也会敏锐地捕捉到父母唠叨背后传递出来的焦虑情绪。认可孩子情绪、重要的话只需要说一次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安静的陪伴,用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支持孩子度过这次情绪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