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孩子都一样,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自由的角落,而不是生活在24小时的监控下,做一个没有瑕疵,却也没有“生命”的好孩子。
我有一位朋友是做青少年心理辅导的。
前阵子和她聊天。她说:
送过来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10个里有8个都有过自杀的念头。
深聊才得知——
好多孩子对于死亡的态度,多半是为了惩罚别人,或者彻底反抗。
她的话,让我深感震惊。
我想起了影片《死亡诗社》里的尼尔:
一个心怀激情与梦想,却为了惩罚父母、反抗权威而选择自杀的青少年。
尼尔就读于一个管理十分严格的学校。
学校一切以提升升学率为基础,每天给学生布置做不完的功课,写不完的作业。
学生身在其中,每天就像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几乎没有任何私人娱乐的时间。
与此同时,尼尔还有一个非常苛刻、严厉的父亲。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父亲未经尼尔同意就把他一个助理编辑的职务给取消了。
理由是: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务,会耽误功课。
尼尔尝试向父亲表达自己对这个职务的热爱。
但父亲却把尼尔拉到一旁,一副毋庸置疑的口吻:“你不可以当众顶撞我,你的母亲也很担心你的成绩。”
从中不难看出,尼尔的父亲非常强势。
首先他未经商量就擅自安排/篡改儿子的生活规划,其次他不容许儿子表达感受和个人想法,最后他甚至还搬出妻子一起给儿子施加压力。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尼尔只能放弃争辩,选择服从。
一个孩子,若他的个人意志无法施展,则意味着他没有存在感,会产生存在焦虑和挫败感。
这个时候,他往往会喜欢通过一些特别的方式,去刷存在感,去证明自己,寻求父母认可。
凡是在青春期闹腾得比较厉害的青少年,说到底他都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
尼尔亦是如此。
透过新来的基汀教授,尼尔获悉了“古人诗社”这个社团的由来。
于是他开始召集身边同学,夜晚偷偷躲进树林的山洞里,一起大声地读诗、奏乐,尽情释放青春的荷尔蒙。
从中,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才华,以及出口成章的创造力,迅速获得了同伴的认可,令他获得了存在感。
在自信心的驱使下,他勇敢地去报名了学校的剧社,还争取到了在晚会上演主角的机会。
正当他满怀憧憬地排练时,父亲却“杀”来了学校,以影响学习为由,要求他立刻退出剧社。
尼尔努力表达自己对表演的热爱,并告诉父亲次日就要演出了,恳求父亲同意他完成表演。
但父亲依旧一副毋庸置疑的姿态,拒绝尼尔的所有请求,强势要求尼尔放弃。
尼尔表面同意了,但事后他却瞒着父亲,继续排练。
次日的演出非常成功。
他获得了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和热烈的欢呼,所有的演员伙伴都簇拥过来对他表示祝贺。
那是他勇敢反抗父亲、坚持自我的胜利。
但好景不长。
庆功宴还没开始,父亲就一脸阴沉地走到后台,将尼尔拽了回家。
在家里,父亲对尼尔说:“我不能再让你在这样学校读下去了,这个只会耽误你的未来,我决定将你转去军校就读,攻考医学院。”
这个决定,意味着尼尔在接下来的8年里,都要禁锢在枯燥的学习里,没有自由。
尼尔尝试辩驳,但父亲丝毫没有给予他沟通争取的机会,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客厅。
尼尔转向一旁的母亲,尝试告诉母亲他今晚的演出真的很成功,大家都很喜欢他的表演。
母亲既没有回应他的话语,也没有安慰他的情感,只是留下一句“好好休息吧”,便跟着父亲离开了客厅。
不难想象,此刻的尼尔,内心是多么地无助与绝望。
当天晚上,他彻底放弃挣扎,并选择了自杀。
通过死亡的力量,他完成了对父亲权威的一次彻底的反抗。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纳闷:
反抗的方式那么多,为什么尼尔非要自杀呢?
在这里我要说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地方:
在这个社会,孩子始终属于弱势群体,看似衣食无忧,其实却倍受“压制”。
在家接受父母的监管,在学校接受老师的安排,没有话语权,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
在金马奖影片《阳光普照》里,有一个哥哥叫阿豪。
他不仅长相好、功课好,对人也很好,深受父亲宠爱。
但有一天晚上,他突然就跳楼自杀了。
自杀前一刻,他给朋友发信息说,希望自己能跟动物一样,可以在阴影里躲起来。
许多孩子都一样,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自由的角落,而不是生活在24小时的监控下,做一个没有瑕疵,却也没有“生命”的好孩子。
这不仅是孩子的需求,也是每个正常人的需求。
一个成年人,也会不开心、不如意的时候,但他们可以选择暂时躲避,比如刷手机,玩游戏,逃离别人的管控或干涉,暂时喘口气。
但放在孩子身上,这些行为往往是堕落的象征,是不被允许的。
一个孩子也许无法理解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但这也许就是弱小的他唯一能施展意志的地方了。
但凡有一个自由的空间,能够接纳他们真实的样子,让他们释放自己的内在生命力,不断试错和成长,他们都不至于会走向自我毁灭这一步。
对孩子而言,能够做真实的自己,掌控属于自己的生活,同时被父母完整地接纳,这才是最好的成长状态。
希望这篇文章,对那些在育儿路上负重前行的父母有所价值,以此规避类似的悲剧发生。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Tangel
下一篇: 在心理咨询中,感到无话可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