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抑郁焦虑 > 难以理解情绪的家庭,会养出怎么样的孩子?   抑郁焦虑

难以理解情绪的家庭,会养出怎么样的孩子?

来源:红树林    作者:罗琪    发布时间:2022-09-16    阅读数:452

10岁的小雅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庆幸可以躲在这个安全的小房间里,自由地展开想象。

“这还是可能发生的,”小雅小声地自言自语。她正在脑海中重温一个幻想的故事,这个故事在过去的多年里,一直给她安慰,帮助她度过了许多难熬的时刻--

一天,家里门铃响了,小雅的父亲起身去开门,门外站着的是一对穿着体面、气质高雅、温柔善良的夫妇,他们告诉小雅的爸爸,小雅出生时,医院出现了一些失误,把孩子抱错了,他们才是小雅的亲生父母,要把小雅接回家抚养。
在新的家庭里,小雅得到了前所未有宠爱和关注、从此心满意足地快乐成长......

当时的小雅不知道,这只是一个开端。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她会持续在幻想自己的父母另有他人,以及对现实的父母感到愧疚中,不断地持续痛苦挣扎。

在现实生活中,小雅的父母基本上可以说是“正常的好人”,他们工作勤奋,从没让小雅缺衣少食,给她买漂亮衣服和玩具。小雅的成长过程中,也可是说是一个“幸运的乖孩子”,每天去上学,放学后回家做功课,和学校的同学们相处挺好,没有经历过什么特别的创伤或挫折。

但是,尽管这一切看起来这么幸运、这么顺利,但是,早在十岁以前,小雅就在内心深处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并且恐怕今后永远都将如此。

为什么当时的小雅才十岁,就有这样的感觉?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复杂的。

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小雅的父母实际上都是情商偏低的人,他们缺乏识别、评估、管理和回应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能力。

在这样难以理解情绪的家庭中,父母不能很好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小雅实际上遭受了情感/情绪被忽视的创伤。

这种受忽视的创伤,具体表现在以下的3个方面:

1·父母对自己的情绪没有觉察

放学回家,父母问:“今天学校怎么样?”,小雅开始会分享一些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而父母会告诉她:这样做是对的,这样做是错的,其余的感觉是不重要的。

祖母去世了,家里不管是父母,还是亲戚,在葬礼上都像是没事人一样,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小雅在餐桌上一边吃饭,一边忍不住掉眼泪,父母一开始视若无睹,好像看不到孩子的伤心痛苦,其中一个亲戚还拿这件事来取笑逗乐,父母也跟着笑起来。

小雅羞愧交加,认为自己的“情绪和感觉”是一种羞耻的弱点、是可笑的负担,一点都不重要,不值得去重视,更不应该去表达或谈论。

2. “没有情绪”的家庭

有一次学校的老师错怪了小雅,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批评了她,小雅为自己分辨,顶撞了几句不礼貌的话,被罚站在教室外一节课,还通知了家长。

父母没有问小雅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也不管为什么小雅的行为一反常态,领回家就呵斥一顿,关在房间里不让出来,也不让吃饭,除非她肯向老师彻底地道歉,承认全是自己的错为止。

文章开头提到的一幕,就发生在这件事之后。

在小雅的家庭环境中,从来都只分对错,不问缘故,也不关心彼此的情绪状态,一切活动都像是例行公事般进行着。当小雅心情不好,状态不佳的时候,除了躲避起来,用幻想安慰自己以外,没有学会任何面对和处理情绪的方式。

3. 给孩子的行为贴上错误的标签,然后进行批判

小雅高考前一个月很紧张,晚上经常睡不着,白天总是一脸疲惫,对此父母的责备道:

“准备要考试了,还这么懒散!?要偷懒什么时候不偷,偏偏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小区里经常和小雅玩的流浪猫吃了老鼠药死了,小雅伤心得吃不下饭,父母说:

“又不是你的猫,就算是自己养的,也没必要这么矫情!

成年之后,每当情绪状态不佳的时候,类似这样的想法,就会出现在小雅的脑海里,进行自我攻击--“你就是懒!”、“没必要这么矫情!”

类似以上这些互动的片段,在咨询中反反复复地出现。

小雅挣扎过、迷茫过、也试图想要“变得正常(更像父母)一点”,“消灭负面情绪”等等,但是这些努力都没有真正成功过。

直到成年,小雅一直饱受人际关系的难题困扰,她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尊心忽高忽低,在工作上很难处理冲突、压力的部分,焦虑和抑郁情绪积压在心里,睡不好,吃不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身体健康。

“我没有办法改变过去,”在一次咨询中,小雅沮丧地说:“要改变现在,好像也太晚了。”

太晚了吗?

对于小雅来说并不算晚,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你来说,可能也是如此,以下有几件事是可以尝试去做的:

①学习有关情绪的一切知识

·观察自己

从一些简单的小练习开始:每天抽5分钟的时间,关注内心的感受,此时此刻有什么情绪,为什么有这些情绪,如果可以的话,把有关情绪的所有想法尽可能详细地写出来。

如果不太确定要怎么做,可以下载一些冥想或正念类型的app,尝试听着引导语去感受,一开始可能会感觉难以集中精神,或者容易走神,或者身体对情绪很抗拒,需要一个慢慢习惯和适应的过程。

·观察他人

留心观察、倾听他人是如何表达情绪和感受的,做一些模仿练习。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位情感充沛、特别善于表达情绪的人?这个人可以是朋友、伴侣、或同事,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人,可以尝试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或者是在影视作品中寻找模仿的对象。

找一位可以信任的人(朋友、伴侣或者是心理咨询师),让ta帮助你练习,给你提供适当的反馈和支持。


② 驳斥内心“批评的声音”

当内心出现批评的声音,不要再唯唯诺诺地顺从,而是尝试用另一个“自己的声音”--一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关心自己、同情自己、并准备好要保护自己的声音,驳斥这些批评。

“你就是懒!”

“我不是懒,我感到很焦虑,并且我有在努力面对它。”

“没必要这么矫情!”

“我是真的感到悲伤,并不是假装这样,假装不悲伤才是‘矫情’!如果不能做一个坚强的人,至少先做一个真实的人吧!”


③ 停止期待“拯救者”的出现

改变的主体,始终都是自己。

对于小雅来说,通过一段漫长而反复的咨询,才渐渐变得可以接受,拯救者不会是某天突然来敲门的幻想父母,也不是将来约定要“携手一生”的伴侣,而是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在眼下,小雅正在努力教会自己,家庭教育中缺失的情绪部分:情绪的重要性、如何体验、识别、表达情绪。

希望在将来某一天,她可以不再被内心批评的声音束缚,发现真实的自我,并敢于做那个真实的自我。